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01 期中考试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本题共3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王亚南认为,由于秦朝这一制度的实施,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下面对这一制度分析正确的是(   )
A、 中外朝制削弱丞相职能
B、 三公九卿制体现“家天下”特点
C、 皇帝制度凸显君权至上
D、 郡县制度利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A、 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B、 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确立的需要
C、 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D、 适应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需要
有学者指出: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则成为一种职业。这体现了官僚政治(   )
A、 取代世卿世禄制是历史的进步
B、 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个人专断
C、 有效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 极大提高官吏的个人政治素养
中国古代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的选官制度是(   )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三省六部制
D、 科举制
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主管行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互不统属,其目的是(   )
A、 削弱王国势力
B、 强化节度使权力
C、 加强君主专制
D、 废除丞相制度
如图摘自钱穆对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的评价,该制度应是(   )

A、 西周的分封
B、 秦朝的郡县制
C、 汉代的刺史制
D、 元朝的行省制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 统领中央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负责朝廷的日常事务
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
A、 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 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C、 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D、 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B、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C、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D、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下图是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它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

 

A、 中央集权的强化
B、 中央机构的精简
C、 行政效率的提高
D、 君主专制的强化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   )
A、 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
B、 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
C、 列强开始争夺在华路权
D、 列强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19世纪末,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卖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深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B、 基督教义与儒家思想相悖
C、 传教活动威胁清政府统治
D、 当时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   )

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 反抗外来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C、 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 反抗外来侵略与建立民主政治的统一
以下序列中,反映近代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程的一组是(   )
A、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北京条约》
B、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C、 《马关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
D、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北京条约》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最为典型的侵华罪恶之一我们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最有力的证据应是(   )
A、 当年受害者的控拆材料
B、 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C、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主观题(本题共2道小题,第1题18分,第2题12分,共30分)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