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库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专题:05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日期: 2025-03-28 复习试卷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如下图是1895年美国《PUCK》杂志上刊登的一幅漫画。漫画中一只全副武装、手拿军刀的日本鸡破中日战争的蛋壳而出,脚下踩着清政府的龙旗。此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中国地主阶级开始近代化的探索
B、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 中国结束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
D、 列强对中国殖民掠夺进一步升级
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此暴行发生在(    )
A、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
B、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 鸦片战争期间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1894年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为80家,到1900年则增加到了933家。导致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变化的原因是(    )
A、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 増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C、 外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双方协议
D、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
以下是近代两次侵华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减少
B、 列强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C、 中国从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清政府从“天朝上国”沦为“洋人的朝廷”
引发下表所示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1894年

1900年

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

80家

933家

A、 外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双方协议
B、 増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C、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清政府鼓励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攫取上述特权时还要求清政府(   )
A、 赔偿白银4.5亿两
B、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C、 拆毁北京至大洁的炮台
D、 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如下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绘制一些简单的图示,可以使我们对历史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与发展有更直观的了解。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C、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D、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如图为著名的时政漫画《时局图》。导致这一“时局”形成的条约(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造成下表所示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1894年

1900年

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

80家

933家

A、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C、 外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双方协议
D、 清政府鼓励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下侧图片来自《崩溃的帝国:明信片中的晚清》。图片反映的这场战役(    )

A、 致使日军取得黄海制海权
B、 刺激中国开展洋务运动
C、 成为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D、 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如图是1894年英国讽刺漫画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一个小矮子日本武士挑战全身披挂凶神恶煞的中国巨人,而西方人则站在木板后。下列对此漫画的理解比较恰当的是(    )

A、 表达出了对日本以弱胜强的赞扬
B、 准确反映了中日两国的真实状况
C、 承认了西方对于战争的默许态度
D、 讽刺了西方各国政府的中立政策
“各国因享有最惠国待遇,也拥有了这项权利。这使得帝国主义可以在中国从事生产,因而避免了关税,并降低了运输费用。”材料所述影响是因哪一内容造成的( )
A、 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
B、 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
C、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的权利
D、 2亿两白银的赔款
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分辨出史实和结论。下列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D、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分析题

教育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总算起来,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文化事业大约有30个左右。……正是这批事业,向中国人传播了声、光、化、电和西方的史地国情,打开了传统文化之外的另一个天地。这是一种真正的智力开发,它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并哺育出戊戌维新的成批志士……,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式农民战争更大。在这个过程中虽没有激昂的呐喊呼叫,但新的观念却借助于具体的事务和实例改变着人们世代沿袭的成见和信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晚清维新变法运动中,急剧的社会动荡,外来列强的种种欺凌,战败割地赔款,增开商埠,中国陷入民族危难中,显然它是晚清救亡图存的产物。在酝酿筹办期间,广采他国,特别是日本的教育制度,勾勒出近代中国的国家教育蓝图,并以政权力量推行各项教育措施。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开启了中国近代大学之门,其开风气之先,树立了全国学堂之表率。

——陈滔娜、沈洁《京师大学堂开启中国近代大学之路探寻》

材料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上海新式教育推广状况

材料四:国民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教育法令:

1917年5月,宪法审议会否决了将孔教定为国教的提案……学校的教学开始加强科学教育,重视实验作业,增加了实用和职业的教学内容。

1917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三届会议,向教育部提出推广女子教育的议案,要求增设女子高等小学、女子中学等。

教育部于1920年明令公布,小学一二年级国文改为语体文,并规定至1922年止,凡旧时所编的文言教科书一律废止,改为语体文。中学各科教科书,随之逐渐用语体文改编,高等学校的讲义,也采用了语体文。

————摘编自《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史》

近代以来,中国各阶层在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历程中,逐渐认识到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委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泽东)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共产党领导入毛泽东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全球通史》

材料四: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没有说话的权利,要想把国事弄好是不可能的。共产党提出的使各界人民都有说话机会、都有事做、都有饭吃的政策,是真正的革命三民主义的政策。在土地关系上,我们一方面实行减租减息,使农民有饭吃:另一方面又实行部分的交租交息,使地主也能过活。这样的政策我们叫做新民主主义的政策,这是真正适合现在中国国情的政策。

——摘编自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1941年11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95年)《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摘自《纽约时报》

材料二:日本曾经在中国近代史上两次中断和干扰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第二次是1927年到1937年这段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在长江下游一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日本尽一切机会挑衅中国。

——摘自《中国崛起策》

材料三: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所占的地位实在太重要了。以往,中国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历次反抗战争,没有一次不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使多少爱国志士为此抱恨终天。这次抗战却完全不同了。它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反对外来侵略者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由于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摘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中日两国的矛盾不断浮出水面。虽然中国外交部不断强调两国有必要增进战略互信,正视对方的发展机遇,视对方为发展伙伴,但是就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领土纷争等问题,中日仍然针锋相对。

——摘自《中国崛起策》

综合题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