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远村有芳邻》,完成下面小题。
远村有芳邻
①仲夏时节,五点钟的样子,天就露出了鱼肚色。
②七十岁的常惠生,从枕头下摸出钥匙,准备到德山家去看看。
③德山被他儿子接到城里治病去了,临走前把钥匙交给了惠生,让他帮忙给照看老屋。
④常惠生小心地掂了掂,这一串钥匙可以打开尹家的大门、卧室门、仓库门……不是亲如一家人,不会对他这么信任。他走出卧室,穿过堂屋,再打开自家的大门,站在台阶上,便望见了几百米开外的尹家老屋。当然,只能望见那栋老屋上部的风火墙、晒楼、青瓦屋脊,高高低低的杉树、南竹、马尾松、槐树密密匝匝,如绿纬翠幛。再看看自家的房前屋后,也是林涛起伏。到处是嘹亮的鸟鸣声和飞掠而过的翅影,不经意间震落了树枝树叶上的露珠,发出沙沙的碎响。
⑤常惠生突然觉得眼睛有些润湿,喃喃地说:“德山呀,我在这里等你回来。”
⑥他走下台阶,沿着一条被林荫遮蔽的小路,朝尹家老屋走去。
⑦这个村有三四十户人家,住得很分散,到处是半裸半掩的土石山丘和坡地,稀稀拉拉地只长矮小的杂树、荆棘和野草。常家和尹家住的这一面坡地,原叫秃毛坡,但现在却有了成片的树林,还有了许多自开自谢的野花。常惠生以前当村长时,曾动员村民在自家屋前屋后栽树,像尹德山一样,既可保住水土,又可以变钱,但没几个人相信他的话。
⑧常惠生的儿子常凯是个农民企业家,早几年他回村成立起生态农业科技园,闹得红红火火。科技园就在坡下的小河边,常凯不喜欢秃毛坡这个名字,遂改名为锦绣坡,单位则称之为“湘楚锦绣坡生态农业科技园”。
⑨常惠生曾问儿子:“这面坡是我家和尹家共有的宅基地和自留山,你改名问过他吗?”
⑩儿子说:“问他做什么?他肯定会同意的。这几十年,你们二老对尹家施惠多多,他报过什么恩?”
⑪“混账东西!有你这样说话的吗?就算我们帮过人家一点小忙,老想着人家怎么回报,那么原本的动机就歪了。”
⑫儿子赶忙说:“爹骂得对,我……再不乱说了。”
⑬常惠生和尹德山同年,两家人的上一辈就是邻居。童年时他们感情就很好,后来,他们都成家了,又都有了孩子。他家的日子过得稍稍舒坦,而尹德山个子瘦小,还有哮喘病,从土里刨食都不是个好把式。老天又对他格外不公,儿子尹忠三岁时,妻子患急病突然辞世,常惠生拿钱买棺木,帮着他把丧事办完。尹忠十岁时得急性阑尾炎,又是常惠生催促尹德山连夜轮流背着尹忠赶往几十里路外的镇医院,并代交了医药费,这才保住了尹家的这条根。尹忠读初中、高中、大学时,常惠生不时地资助学费……
⑭老实巴交的尹德山木讷少言,多说几句感谢话都不会,只知道年年月月做完田里的活计,就在秃毛坡栽树、护树。
⑮常惠生从不认为邻里之间相互帮个忙,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为什么一定要人家念念不忘?当尹忠大学毕业后当了中学教师,每次回家探亲,必登门叩谢送上一份礼物,常惠生执意不收。当尹忠当上中学校长,经济宽裕了,一定要归还历年来的欠款时,常惠生说:“你爹记的帐,我不认,是他记错了。”但这满坡的绿意和清凉,悦目清心,常惠生却不能拒绝。常凯曾问他这树将来属于谁,他说当然属于种树人,常凯冷冷一笑:“种在我家地界上的,自有法律去公断。”在这一刻,常惠生恨不得给儿子一个耳光!
⑯终于到了尹家老屋前,常惠生在高门槛上坐下来,点着一支烟,慢慢地抽。他和尹德山平日里相互走动时,就喜欢坐在门槛上抽烟、聊天。
⑰尹德山去城里治病,一眨眼就十天了,是他打手机让儿子尹忠开车接去的。临别时,他对常惠生说:“我的心脏病有日子了,怕耽误儿子的工作,又舍不得你常大哥,一直没言语,现在看来是拖不下去了。这串钥匙就交给你了,我会……回来的……”
⑱风吹满坡树叶,沙啦啦地响,仿佛他们高高低低的说话声。
⑲抽完了烟,常惠生起身进了屋,打开朝南的窗户,屋里顿时明亮起来。床、柜、桌子、板凳,老旧得很。墙上挂着几个大镜框,里面嵌着用毛笔字写的红纸。他走过去一看,分明记着常家资助过尹家的一项项钱款。字很漂亮,应是尹忠的手笔。他叹了一口气,说:“德山啊,你老记着这些干什么。”
⑳走出卧室,他又去打开仓库门、杂物间门、厨房门,再回到大门前,坐在门槛上。风从大门灌进去,又去拜访一个个的房间,去触摸家具、农具、厨具,细润无声。
㉑……
㉒谁也没想到,夏至后,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雨骤然而来,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山洪暴发,各处山体滑坡,不少人家的房子被夷为平地,还死了人。只有秃毛坡因树木多而密且扎根深,居然巍然不动,常家和尹家的房子毫发无伤。坡下的科技园,也安然度过这一劫。
㉓常惠生对全家人说:“你们不是说尹家没有回报我们吗?德山几十年栽树、护树,不言不语地护佑我们!德山是咱们家的恩人,是我们村的功臣!”
㉔常凯低下了头。
㉕常惠生马上打手机给尹德山,没有回应。再打给尹忠,手机里传来了哭声。这才知道,在最后一个风雨之夜,尹德山在医院溘然而逝。临死前,他交代儿子:不买棺木,就把骨灰埋在自家屋后樟树下;老屋用来安置失去住所的乡亲;满坡的树都归属于常家。
㉖常惠生忍不住老泪纵横,然后说:“ 而且,这个坡应该叫德山坡!”
(取材于聂鑫森的同名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