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北京市东城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作者UID:15583165
日期: 2025-01-11
期末考试
选择题
“变革与发展”小组阅读了下面文字后写下感言,根据你的理解,下列选项最恰当的一项是(   )

“数字故宫”邀你天天进宫

进入故宫博物院官网首页“数字文物库”,可以让你宅家也能赏文物、读历史、看展览、逛故宫。

在这里,汇集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绘画、书法、碑帖、铜器、金银器、珐琅器、漆器、陶瓷等超过5万件文物珍品的全景图片,可以轻松实现挨个儿欣赏。只需按照界面提示的分类逐次点开,不仅可以随意放大或缩小,还能通过鼠标或滑动手机屏,让藏品实现360度旋转,平日里难睹真容的瓷器瓶底,如今轻松露出藏身其间的年款。

或许你还在为当年与故宫某个特展失之交臂懊悔不已,弥补昔日遗憾的良机这就奉上——点击数字故宫里“历年展览与陈列”板块,发现很多大展都能实现“云看展”。此外,点击“探秘故宫”,就能径直步入故宫太和殿前广场,太和殿、文华殿、养心殿等建筑依次呈现于眼前,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零距离参观。

(选自《北京日报》2020.2.26,有删改)

感受:太神奇了!紫禁城600年的文化精华都被“数字故宫”收入其中,(  )

A、 相信数字时代的力量必定助力故宫走向下一个辉煌!
B、 数字时代的力量一定要助力故宫走向下一个辉煌!
C、 数字时代的力量会助力故宫走向下一个辉煌……
D、 数字时代的力量难道会助力故宫走向下一个辉煌?
综合性学习
为帮助大家了解中国的历史和身边的文化遗产,班委会利用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九十五周年的机会,策划了“走进故宫,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主题活动。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下面是“历史与变迁”小组发现的介绍故宫的文字,阅读这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永乐四年(1406年)闰七月,多位大臣离开首都南京城,分赴大江南北。他们奉命到各地督民采木、烧造砖瓦,征发人力和物资,将各种资源长途  ① 涉运至北京,为修建一座恢弘壮丽的宫城做准备。史料记“以百万之众,终岁在官供役”,文字难以描绘建造者的精竭虑,后人也难以想象工程量之大。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紫禁城主体建筑建成,标志着紫禁城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从1421年明成祖朱棣入住紫禁城开始,到1924年宣统皇帝溥仪被国民军“请出”为止,在长达500年的时间里,紫禁城先后住进了24位主人。

1925年,紫禁城有了新的名字——故宫,它从皇帝的“家”成为老百姓的博物馆。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时,紫禁城破败残损。之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紫禁城迎来了全面发展。它不仅重现了昔日的皇宫格局,更成为游客  ② 肩接踵、备受世界推  ③ 的中国文化名片。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紫禁城,历经六百年,每一个角落,每一件器物,都在传承着源于历史深处、鲜为人知的故事。它像是一部长卷,所有与之相关的有情众生,都被刻其中……

语言表达
填空题
情景默写
诗歌鉴赏
对比阅读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材料二

中国园林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不论风雨晦明,在各种环境下,都能景色咸宜,予人不同的美感。如夏日的蕉廊、荷池,冬日的梅影、雪月,春日的繁花、丽日,秋日的红蓼(liǎo,指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多为淡红色或白色,结瘦果)、芦塘,虽四时之景不同,而景物无不适人。故有松风听涛,菰(ɡū,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池沼里,花单性,紫红色。嫩茎部分膨大后,做蔬菜吃,叫茭白)蒲闻雨,月移花影,雾失楼台等景致。造景来达到这些效果,主要在于设计者有高度的文学艺术修养,使理想中的境界付之实现。如对花影要考虑到粉墙,听风要考虑到松,听雨要考虑到荷叶,月色要考虑到柳梢,斜阳要考虑到梅竹等,安排一石一木,都寄托了丰富的情感,使得处处有情,面面生意,含蓄曲折,余味不尽。

(选自《有法无式格自高》,陈从周 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竹峰

①瓦上的乡情,是对过去岁月的迷恋。

②常常是黄昏,汽车摇晃在山路上,窗外一座座瓦屋,炊烟四起。脸贴着窗,贪婪地看着,一轮又红又大的太阳投向山尖,淡淡的霞光慷慨地从薄云中流出,夕阳所照之处像涂抹了一层金黄色的乳液。山脊上那些松树的轮廓晶莹剔透,仿佛宝石和珊瑚的雕塑。山体沐浴在一片金黄当中,山边田畈(fàn,指田地)上的人家,鱼鳞片一样的屋瓦被落日绚烂而美丽的残焰染成酡(tuó,指喝了酒脸色发红)红色,呈现出一种动人心魄的面目。

③瓦下的日子,喝茶吃饭,拌嘴怄气,悲欢离合,生生死死,一切笼罩在瓦的青气里。

④瓦,隔开风雨,挡着夜露,也遮住霜雪,但瓦下的人还可以感受到风雨、夜露、霜雪的气息。

⑤青瓦灰色,灰是平民的颜色。灰色的瓦片是朴素的,朴素得像庄稼人。瓦又很粗粝(cūlì,意为粗糙),如粗粝的农家生活。瓦的颜色,就是千百年农耕岁月的灰暗,不见灿烂

⑥瓦上有草,比草更多的是苔。背阴处青苔或浓或淡或浅,像发霉的铜器,幽深沁人。暮春,紫甸甸的梧桐花大朵大朵地落在瓦片上,啪嗒一下,啪嗒一下。大晴天,坐在屋子里,能听见花朵与瓦片接触时的声响,那种声响,幽幽的,有股凉意。在南方,白墙青瓦围拢而成的天井无数,下雨时雨水就会从屋檐流向天井。夜里,从那方窄窄的天空仰望,感觉月亮落下天际,耳畔蛙鸣忽长忽短……

⑦瓦最早在西周初年出现,到了春秋时期,板瓦、筒瓦、瓦当,名目繁多,并刻有各种精美的图案。那时候,人造房子屋面也开始覆瓦。屋面覆瓦的房子到底不多见,以致《春秋》里将宋公、齐侯、卫侯会盟的地方写成“瓦屋”,大概那样的建筑,具有地标性意义吧。直到战国,一般富户盖房子才用得起瓦。

⑧秦汉时形成了制陶业,并在工艺上做了许多改进,如改用瓦榫头(sǔn·tou,指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方式相接处凸出的部分)使瓦间相接更为吻合,取代瓦钉和瓦鼻。西汉制瓦工艺又取得明显的进步,使带有圆形瓦当的筒瓦,由三道工序简化成一道工序,从此汉瓦独霸天下。在汉朝,瓦开始全面地进入人们的生活。

⑨在乡村,没有不认识窑匠的人,谁家屋顶的瓦片都留有窑匠的气息,留有窑匠的指纹。他制瓦的转轮,就是这个乡村的历史与细节。青色的民谣,灰色的民谣,褐色的民谣,细雨沥沥的民谣,风吹屋顶的民谣,交织成了遮风挡雨的温暖与素朴。

⑩做瓦的地方在大屋场的稻床上,不远处的小山坡则是窑场所在。新窑棚建成,冷冷清清长满野草的山坡一下子就有了生气,成为村人们一年的圣地。挑瓦泥,踩泥,制坯、脱坯、晒坯,干瓦乃成。

⑪瓦进窑了。

⑫钢钎叉着大捆的柴火,塞进火红的窑洞。烈烈熊火噼里啪啦,半干的松枝被大火吞噬,发出哔哔剥剥的声音。窑匠已经很累了,躺在窑洞下的草丛里,闭着眼睛,偶尔爬起来看看火势。一夜没睡,眼睛里布满血丝,胡须仿佛一夜之间变长的,凌乱且肮脏。火候够了,在窑口围一个小水池,让清水慢慢渗入窑内,瓦慢慢从火红色变成了青灰。

⑬终于出窑了。打开窑口,淡淡的热气扑面而来,入眼是干净的瓦灰色。一块块瓦仰在地上,也有一块块瓦俯卧着弓起身体,像劳作时的农人。

⑭不过这些都是旧事了,手艺也是旧事。制瓦者手艺还在,已无用地,空有一身手艺的手艺人,还算手艺人吗?窑洞多年前就废弃了,一场雨后坍塌了,长满野草。

⑮窑匠郁郁寡欢,在乡村的太阳底下。

⑯瓦紧密有序地排在屋顶,最后的收梢是云头纹的瓦当,探出半个身子,立在风中。

⑰祖母在世的时候,将青瓦称为烟瓦,说是在柴窑里用烟呛出来的,所以才永远保留着青烟的颜色。可以推想,中国古代以木柴为主要燃料,青灰色便成了汉代的颜色、唐宋的颜色、元明清的颜色,成了中国水墨的颜色。这种颜色锁定了后人的审美趣味,预制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似乎只有在青瓦的房子下,白墙之白才白得好看,黄墙之黄才熨帖,木桌子竹椅子陶壶瓷盅才得以与瓦安妥意合,一册诗词、一轴书画、一部经传才有风致。

⑱瓦的古色古香,现在渐渐退隐了,隐到时间的深处,缩到岁月的背后。瓦的衰落,从一个侧面告诉我:那些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又能息息相关多少年呢?

⑲一块瓦,带着匠心,也带着对岁月安详的期盼。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金瓦银瓦,不如自家的泥瓦。这样的民谚里有一份百姓人家的满足与不争,乡村是生活在瓦片下的。这几年回乡,瓦迹稀落,旧日岁月散落如一地碎砾,再也拾不回来了。

(选自《2019年散文·长短句子》,有删改)

名著阅读
作文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