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内蒙古包头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11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

如图是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衣具的统计情况。此图可以用来说明,秦汉时期(   )

A、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 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C、 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 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汉代盐铁专营后,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生产企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由此可见,盐铁专营(   )
A、 使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
B、 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力量
C、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D、 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
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这说明当时(   )
A、 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
B、 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
C、 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等级秩序
D、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
下图记载的是一份关于盐井开采的盐业契约。由此可知当时(   )

A、 出现了部分近代经济的特征
B、 资本主义萌芽得到迅速发展
C、 盐业专营制度已被彻底打破
D、 官营企业主动吸纳民间资本
如图反映了鸭片战争前后英国棉纱、棉布输人量情况,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中国自然经济成功抵制英国工业品
B、 民族织布厂对英国原料的需求旺盛
C、 中国传统棉纺织业实现了纺织分离
D、 棉纱大量进口间接抵制了棉布进口
1910年,实业家张謇提出了“棉铁主义”,认为中国应提倡发展自己的棉铁工业,实行进口替代,并在"棉尤宜先"的思想下创办了大生纱厂。这一主张(   )
A、 推动了清政府放弃抑商攻策
B、 体现了维护国家利权的要求
C、 激发了民族企业家设厂热情
D、 加快了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初步建立中央、地方二级财政体制:税源较大的税项如关、盐等属于国家收入;原属地方财政收入的厘金(商业税)划归中央;原来归中央政府收入的田赋划归地方。这一税制改革(   )
A、 进一步增强了民国地方行政和财政基础
B、 给予了地方财政的完全独立地位
C、 反映经济结构已经向以工商业为主过渡
D、 说明田赋在税源结构中地位上升
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升始发行苏区纸币,以银圆为本位。之后,中央苏区逐步回收了各种杂币,实现了货币统一。这些举措(   )
A、 打击了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C、 遏制了经济危机对苏区的影响
D、 反击了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了控制人口迁徙的基本制度,既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这在一定程度上(   )
A、 形成了相对合理的经济结构
B、 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 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 暴露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编辑的《经济研究参考资料》,从1979年创刊到1980年底共出刊400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 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 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 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 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 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1500~1600年间欧洲小麦年产量变化不大,但以黄金计价的小麦价格上涨极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航路开辟后黄金大量流入欧洲
B、 工业革命引起技术进步
C、 资产阶级革命后生产关系改变
D、 经济危机引起物价上涨
1580—1670年间,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荷兰经济取得了“在后人看来也可能是个令口人吸为观止的奇迹”、成为“第一个现代经济体”。这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 新航路开辟后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B、 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击败
C、 《航海条例>颁布掌握了海上优势
D、 金融贸易和造船业的发达
162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垄断法),截至1851年根据该法案共批准了13023项专利。这一法案,对英国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
A、 标志着议会权力超过王权
B、 防止了不正当竞争因素形成
C、 导致了英国对外殖民扩张
D、 推动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1795年,英国最著名的铁工厂开办费只有几千英镑。但到了20世纪初,英国沃尔金顿钢铁公司的创办资本已达230万英镑。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提高科学技术的需求
B、 有利于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
C、 说明了钢铁行业竞争的激烈
D、 表明欧美放弃了自由主义思想
1929-1941年,苏联共建成大型国营企业9000多个,新增大型国营农场2752个,拖拉机站7064个,新建铁路13412公里,新增邮电企业3.6万个。苏联成就的取得(   )
A、 得益于计划体制的实施
B、 深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C、 借助了二战的有利时机
D、 受到罗斯福新政的推动

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商主义政策在16.17世纪的英国得以大力推行,主要是民族国家崛起的需要。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急剧发展,商业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加强,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土地转向金银货币。对金银货币的狂热追求使重商主义最初表现出强烈的重金倾向。随着重商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重商主义者认识到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同样是使国家致富的有效捷径。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时期的英国正处于这一转变的过渡阶段,伊丽莎白一世对外积极寻求海外市场,拓展海外贸易,对内则实行保护性措施。伊丽莎白一世政府,承受着欧洲各国争霸的巨大压力,努力寻求新体系的构建和适应新形势的新的治国方略。

——摘编 自宫艳丽《论重商主义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

材料二  萌生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晚清重商主义,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前期以早期改良派为主要代表,也包括部分洋务派代表。他们通过对“重本抑末”传统的否定与批判,提出了以“士商平等”“商战固本”“以商立国”为中心的一系列的重商主义思想。晚期重商主义到20世纪初的新政时期达到了顶峰,以1901年清廷在西安宣布上谕、宣布新政为肇始,1903年清廷设立商部为契机,拉开了振兴工商实业的浪潮。清政府、地方大员和资产阶级、人民大众振兴工商业的呼声彼此交织,构成了20世纪初重商主义的主流。

——摘编 自张步先、苏全有《晚清重商主义与西欧重商主义>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