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北京市延庆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作者UID:7189882
日期: 2024-11-13
高考模拟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非选择题
国家认同

在近代以前的中国,国家认同主要发生在官僚群体和读书人中间。国家认同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对专制君主的忠诚,聚焦于某一姓的君主系统的王朝。

随着西方入侵,近代民族国家观念传入中国。19世纪晚期,梁启超等人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理论。随着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运动的推进,“中华民族”“中国”和“国民”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的情况下,国家难以统一,使得国家认同主要体现为国族认同,即中华民族认同。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国族认同达到高潮,在知识界掀起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大讨论,傅斯年指出“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这一时期,知识界、政界甚至全民的参与使国家认同得到全面推进。

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国家认同,开启了国家认同的新篇章,实现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朝鲜战争、苏联屯兵边境,极大的战争威胁与边疆局部冲突都成为国家认同提升的动力。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成效显著,社会开放,国家认同感迅速提升。近年来,“中国崛起”振奋人心,“中国”得到世界的认同,反过来也强化了国家认同。

——摘编自贺东航等《中国国家认同的历程与制约因素》等

法国沙龙文化

沙龙的历史既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社会史。广义来说,沙龙(salon) 是以谈话(conversation) 为主,由一位沙龙女主人(Saloniere) 来聚集不同的社会阶层或生活圈子的文人雅士或贵族,这些沙龙客人会定时来参加聚会。沙龙文化作为当时西欧上流社会的一种贵族精英文化,发展历经两个世纪,对法国社会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17世纪初的朗布依埃沙龙享有“优雅社会摇篮”的美誉。因其在装饰为蓝色的客厅纳客,而以“蓝色沙龙”著称。蓝厅中的言谈和娱乐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享有荣耀的不是权位,而是天才,学识和风度。许多闻名世界的大作家都将蓝厅作为他们作品的首发地,例如高乃伊的大多数戏剧作品都在此朗诵过,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摘编自曹丹丹《沙龙文化在中法两国发展的对比性分析》

材料二   就文化领域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是法国的欧洲。这一时期,处在启蒙时代的法国,在思想领域各种观念冲突激荡,思想活跃非凡,人们冲破封建宗教道德牢笼,人性获得解放。这一世纪的沙龙更为开放和活跃,如乔芙林夫人的哲学沙龙、莱丝比纳丝小姐的百科全书派沙龙,以及内克夫人的政治沙龙等。沙龙社交谈话涉及的领域也更广泛。“沙龙到了十八世纪逐渐由教育与教化的作用、文学性的讨论,转化为哲学、科学、宗教的思考中心。”

——摘编自郭莹莹《近代西欧沙龙文化探析》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爆发,贵族四处逃亡,沙龙进入黯淡时期,直至19世纪时,沙龙才又活跃起来,例如瑞卡米耶夫人和吉哈丹小姐的沙龙,在这些沙龙里,浪漫主义逐渐成形。接着,沙龙文化渐被文学咖啡馆取代,直至20世纪初销声匿迹。

——摘编自《十八世纪法国沙龙文化》

“清朝邮驿”

材料一   清朝以前“邮”负责传递公文,“驿”负责提供交通工具和食宿,“邮”“驿”分离。清初对邮驿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由兵部车驾司掌管全国邮驿,各省按察使兼管本省邮驿;《大清律例》的“邮驿律”对邮驿进行了严格细致的规定;“裁驿丞,归州县”;“邮”“驿”合并;改民间差马出夫支应驿站为官养官应;在无驿的州县普遍设立“县递”;在东北、西北、西藏等边疆地区开通驿路,设立驿站。清朝邮驿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高峰,全国设有驿站1970处,急递铺约14000处。

材料二   19世纪以后,清政府每年花费在邮驿的经费高达300万两白银,由地方随地粮税征收,邮驿之役繁重,“而竞为地方官之利薮”,邮驿效率低下。邮差也以驿官自居,随意征调民夫民车,“拦截过往车辆,驱车径去,借端婪索”。嘉庆、道光年间,富庶的江浙地区转递民间信件的“民信局”发展,不仅遍及国内各大商埠,还扩展到东南亚、澳大利亚、檀香山等华侨聚居地带。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在通商口岸设立“客邮”。之后,法、美等国也纷纷效仿,不断向内地甚至新疆、云南、西藏等地扩张。客邮最多时有五六百处,甚至从事鸦片、珠宝等走私活动,“其益甚宏,轻而易举”。清末,近代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出现,使得邮驿传递公文与接待官员的重要性日渐丧失。1896年,光绪帝颁布上谕,“饬即成立全国邮政,委由赫德主持”,海关主持下的大清邮政开办,标志着中国近代邮政的产生。1912年5月,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国邮驿。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清朝邮驿的发展和演变。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