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山东省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作者UID:7189882
日期: 2024-06-27
期中考试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最早的文学传播方式为口传的方式,而口传受记忆以及准确性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传播的范围有限,而且仅限于一些篇幅比较短的诗词歌赋。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文学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近代文学的传播开始利用杂志、报刊等进行传播,文学的传播范围不断的扩大,受益面也越来越大。而数字媒体的到来,使得文学传播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媒介传播使得文学的存储和传输更便捷,而且成本低,不会占用空间。此外,电视、互联网等多媒介文学传播途径打破传统文学传播的单一方式,可以通过动态的图片以及声音等进行文学传播,进一步扩大文学的影响力。

②电视、广播以及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出现使得文学作品呈现的形式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学形式不断的更新和涌现,而新媒介的出现是否会使旧媒介的发展受到限制呢?通过大量的事实证明,电子、数字媒介的出现,并没有使书籍、杂志等媒介完全消失,而是以一种共存的形式存在。当前文学传播中多媒介传播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在数字媒介的带动下旧媒介也获得巨大的发展,重获新的发展活力和生机,这也体现出新旧媒介的融合发展趋势。此外,数字化的发展使得多媒介之间可以进行互相补充和转换,使得文学传播途径更合理、便捷,文学内容的可塑性更强。

③多媒介传播和发展使得文学传播进入春天,而不同传播媒介的传播作用不同。必须要明确不同媒介间的差异,了解文学的内涵,使文学传播更合理。最理想的文学传播方式应该是长久的传播方式,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长久。而文学的长久传播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同时从读者是否能够读懂方面来看,并不需要一味的迎合读者的口味,比如很多经典的著作初读生涩难懂,但是却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实现长久传播的效果。此外,文学作品的灵魂是作品本身的情感性和思想性,这是文学作品可以获得长久传播的基础。

④多媒介文学传播使得文学艺术不再是与生活脱离的,高高在上的艺术形式,而是社会的一种产物,与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从互文性理论的分析来看,所有文学作品形式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文本间互相联系和参考,逐渐形成一张巨大的文学网络。对一个文本的理解,不能仅从文本自身考虑,还需要结合其他相关的文本进行分析。多媒介文学传播中,互文阅读方式的种类比较多。包括语言与图像,广告与文学等方面的互文。影视以及网络等传播媒介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搬上大荧幕,文学读图形式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种情况下使众多学者开始担心文字阅读会被取代,而针对这种情况主要的解决对策为互文阅读。对于相同类型的文本,可以结合语言和图像文本进行参照阅读。图像文本为读者提供更直观、形象的阅读形式,有利于读者对阅读内容的接受。但是图像文本阅读却无法体现出语言阅读的韵味,因此通过互文阅读方式有利于使不同阅读形式相互促进和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为读者提供更合理的阅读方式。

⑤综上所述,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当前文学传播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多媒介的传播形式下人们接触文学作品的机会更多,形式更多样,但是不同媒介文学传播途径和作用不同,为了更好的发挥不同媒介的传播作用和优势,需要强调互文阅读,互文阅读方式使不同媒介文学传播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彼此间的取长补短为读者提供更科学的阅读方式,有利于作者对文学作品的全面、深入了解。

(选自《多媒介的文学传播与互文阅读探析》,有删改)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A(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

鲁大海 (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就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周  萍 (怒)你混账!

周朴园  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  开除了!?

周  冲  爸爸,这是不公平的。

周朴园 (向周冲)你少多嘴,出去!

(周冲愤然由中门下。)

鲁大海  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明白,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  你胡说!

鲁侍萍 (至大海前)走吧,别说了。

鲁大海  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 (厉声)下去!

仆人们 (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  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  萍 (冲向大海,打了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大海还手,被仆人们拉住。

周  萍    打他!

鲁大海 (向周萍)你!

(仆人们一齐打大海。大海流了血。)

周朴园 (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 (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  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②(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 (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随下。)

文本二:

茶馆(节选)

老舍

时间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地点同前幕。

(初夏,上午。)

B(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  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  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几个打炮,明几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  三  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怎么?

李  三  你还不明白?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  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  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  三   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All right?

李三   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其他
古代诗歌阅读
情景默写
选择题
语言表达
材料作文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