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2017年5月10日,首个“中国品牌日”的到来引起广泛关注。国家层面设立“中国品牌日”,宣示着一个“质造”和“智造”时代的来临。这不只是一个仪式,更是一种使命。从外部环境看,我们正站在一个生死攸关的路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以低成本取胜已难以为继,以质取胜是必由之路。
这是一个尴尬的现实——2014年,在全球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自有品牌在世界100强品牌当中却只有一个。尽管近年来,阿里巴巴、华为等一大批中国品牌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经济新模式、新动能的生动注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依然存在巨大差距,国际知名品牌少,品牌影响力弱,品牌话语权小,品牌总体形象欠佳。
(摘编自冯蕾《担起建设品牌强国使命》2017年5月10日)
材料二:
(选自《2013上半年中国智能电视市场调研报告》)
材料三:一个小小的马桶盖,备受热议,与其说触及了“中国智造”的痛点,毋宁说触碰了中国品牌的“弱点”。那些卖断货的日本马桶盖,实际上不少产自中国,返销日本,又被中国游客买回来。媒体曾披露了一个案例,杭州一位居民在日本大阪购得一个马桶盖,发现其产地竟为杭州下沙,感叹“兜了一大圈,买到的居然还是自家门前生产的东西”。
很多时候,国货不是质量不行,而是知名度不够;不是价格高,而是没有形成与品质相匹配的品牌效应。稍微上点年纪的中国人都会记得,中国品牌有过一段群星灿烂的历史。从熊猫电视、燕舞录音机、雪花冰箱,到双星球鞋、海鸥照相机,再到英雄钢笔、乐凯胶卷、龙虎牌清凉油,国产品牌装点着那个年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国品牌曾经有过的辉煌,足以说明民族工业有基础也有实力,中国制造有市场也有潜力。
我们也要看到,在今天的世界市场上,叫得响、立得住的中国品牌还不够多,从“连圆珠笔头上的笔芯钢珠,我们都生产不了”,到中国游客在海外被称为“会走路的钱包”……一幕幕场景逼迫人们思考:如何才能打造更多的中国品牌?其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给出答案:“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增品种,就难以满足消费者所需;没有品质,就形成不了品牌。
(摘编自王石川《中国品牌当能纵横四海》2016年4月22日)
材料四:随着中国的消费市场升级,中国可能会孕育出一批高品质的本土品牌。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想到,中国本土品牌会发展得这么快。一项大型调查显示,从果汁、化妆品到牙刷,被国际大牌拿走的市场份额,正慢慢被本土品牌拿回来。中国城市快速消费品市场在2016年增长2.9%,但本土企业的销售额增幅超过8%,相比之下,外国品牌的销售额只增加了1.5%。
有观察家分析,中国企业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的最大优势是“察言观色”:及时捕捉个性化消费时代消费者变化莫测的需求,准确把握国际流行趋势并适当加入中国元素进行设计,面对消费者喜好的变化可以更快做出调整。而一些跨国公司发展乏力,正是由于决策与市场的分离造成了信息传递的“竖井”。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削弱了国际大牌在大型百货店、超市、免税店的销售渠道优势,为国产品牌的崛起提供了另一个支点。更懂消费者的产品设计、更轻便的营销模式,让国产品牌在市场升级的过程中获得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事实上,随着中国消费市场逐渐进入品质时代,中国企业打造一批优秀的中国品牌,并非遥不可及的事情。不久前,老牌化妆品品牌百雀羚成为有美妆研发“诺贝尔”平台之称的国际化妆品化学家联合学会联盟(IFSCC)的首家中国金牌会员。几乎同时,它的一次互联网营销,也惊艳了消费者和市场。
(摘编自《读懂品牌消长背后的观念之变》2017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