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库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核评价试卷

日期: 2025-03-29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隋文帝位列其中。下列属于隋文帝功绩的是(    )
A、 正式确立了科举制
B、 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 开创了“开元盛世”
D、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
A、 国家的产生和统
B、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王谠在《唐语林》中写到“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重视国家管理),革去弊讹(弊政),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治理得很好)。河清海晏(安定),物殷俗阜(物产丰富,风俗淳厚)。”解读材料,准确的一项是(    )
A、 “上留心理道”的“上”指唐太宗
B、 “天下大理”局面被誉为贞观之治
C、 “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
D、 “物殷俗阜”指开元年间经济繁荣
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

大食金币          波斯萨珊银币         东罗马金币

A、 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 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 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 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北宋,下列情景有可能遇到的是(    )
A、 人们可以在瓦子中观看京剧
B、 四川地区已开始使用“交子”
C、 占城稻在黄河流域广泛种植
D、 辛弃疾的词作传唱大江南北
下表中,明初到明末人口突破一亿的外部因素是(    )

朝代

公元(年)

人口数

609

约四千六百万

1110

约四千七百万

明初

1368

约五千六百万

明末

1602

约一亿

A、 周边国家人口大量涌入中国
B、 明朝实行鼓励农业发展政策
C、 引进马铃薯等美洲高产作物
D、 明朝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非选择题(共40分,31题14分,32题13分,33题13分)

隋唐和两宋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高度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唐宋经济发展的比较

类别

唐朝

宋朝

农业

唐朝见于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总计一百六十多项,著名的有安徽镜湖、山东窦公渠、山西文水、河北三河、四川彭山、湖南武陵等。

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手工业

唐朝的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代表是邢窑(今河北那台)的白瓷,越窑(今浙江余姚)的青瓷。

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商业贸易

长安、洛阳、苏州、扬州、成都、广州等都是一定地域内的商业中心

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根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三: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宋代无疑是引人注目的转折期,其突出表现之一是城市发展日益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的限制,经济和社会功能显著增强……其次,在这一时期,都市化进程加速,城镇数量大幅度增加……第三,以草市——镇市——区域经济中心为三级构成的地方性市场开始形成。

——摘编自厉文君《宋代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考略》

材料四:北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在这个文化发达的历史潮流中,有许多惊人的成就。甚至有人认为,北宋时代可以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以至近代相比。

——【日本】薮内清《中国·科学文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空前强大,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水路沟通和加强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海路方面可达今天的韩国、日本和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政府还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

宋元时期,与前代相比,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宋元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两宋海外贸易超过前代,由于陆路和海路的畅通,中国的发明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药物、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视。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史》(全一册),2003年第一版

材料二: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2007年第3版

民族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问题自古以来便是治国理政的大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隋唐以前,历朝历代的中原汉族统治者基本都把周边的民族地区视之为蛮夷之地,把生活在周边的民族地区的人民称之为蛮夷……但到了隋唐时期,尤其是从唐太宗开始,民族思想就有了很大的转变,开放、兼容并蓄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

——程陈《唐宋两朝民族关系的比较》

材料二:辽宋之间的和好关系延续了近120年……宋辽榷场贸易亦随南北通好而发展……宋方输出的商品有香、药、茶、瓷器、漆器、缯帛、麻布、犀角、象牙、南珠、苏木、铜、锡以及特许出口的糯和九经书疏等,辽方输出的商品有盐、布、羊、马、驼、北珠、玉器等。

——摘自田相林《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和好的范例》

材料三:他采用儒家经典《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建国号为“元”……在元朝统一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各民族的联系空前加强,蒙元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大量迁居到中原地区,中原也有大量汉人进入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长期杂居通婚,加速了民族交融。

——摘编自孙红梅《元朝的“天下一家”思想及其政治文化一统》

材料四:清朝政府在处理民族事务方面的基本政策可以概括为:“区别对待,因俗而治”,特别是在政治统治政策、行政管理政策、民族宗教政策等方面。这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产物。

——摘自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