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三十八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14 开学考试 来源:出卷网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 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周礼》规定:“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注:燕同宴)之礼,亲四方宾客。”这说明西周的礼乐制度( )
A、 具有区分贵族等级的功能
B、 强调生活良俗的教育 
C、 秉持稳定社会秩序的宗旨
D、 注重仁爱心地的培养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经历反映了唐代( )
A、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D、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485年)规定:男子15岁以上,授种栗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这一规定(   )
A、 土地所有制形式为私有制
B、 前提是国家控制大量荒地
C、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 限制了家庭手业的发展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 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 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D、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
A、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 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 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命”。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这表明( )
A、 工农群众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 革命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
C、 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
D、 广大民众的革命觉悟显著提
下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中关于第一路军的部分内容(选自张正隆著《雪冷血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体现了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 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已经开始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全面抗战爆发后,“晋南(根据地)一带在敌区用关羽的忠义来唤醒民众、乡土不做汉奸”;歌唱岳飞的歌“长江大水滚滚流”飘荡在延安的上空。对这些现象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 华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萌发
B、 借助通俗文化增强抗战意识
C、 运用革命理论武装根据地群众
D、 广泛动员民众争当抗日英雄
1949年2月3日,中共中央电示:“国民党有在京(南京)沪线组织抵抗及放弃该线将主力撤至浙赣路一带之两种可能,我们必须有应付两种可能的准备。”依据电文判断,中共中央正在筹备( )
A、 实施北平谈判达成的和平协定
B、 进行战略反攻,千里跃进大别山
C、 实施战略决战,发动三大战役
D、 解放军渡江作战,将革命进行到底
香港回归中国之际,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香港的“一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这主要表明“一国两制”(  )

A、 符合中阿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B、 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模式
C、 是反对殖民统治的有效方式
D、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    )
A、 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
B、 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
C、 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
D、 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很多代表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这一主张( )
A、 根植于美国久远的历史传统
B、 赋予了中央政府较大的司法权力
C、 体现了美国加强中央权力的渴求
D、 在美国宪法中基本得到落实
从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经过了8个月时间。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是(    )
A、 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
B、 工人武装控制了全国各大中心城市
C、 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
D、 前线士兵支持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 )
A、 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
B、 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C、 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
D、 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请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自开埠以来,便成为各种流行病频发地带……检诸相关史料,可以发现霍乱是其中最为频繁的一种。民国时期上海霍乱流行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频繁,数十年几乎无年不发生;二是死亡人数多,涉及各色人等,尤以移民、苦力等下层社会群体受害最深;三是成因极为复杂,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的作用,如贸易、人口、移民、城市管理、习惯文化、生活方式、社会分层、战争等。多种因素叠加交互作用,使上海成为当时中国三大霍乱中心之一。研究还发现,民国时期上海霍乱不同于一般的传染病,而是现代沿海城市畸形发展的一种城市病,其社会问题的层面要多于自然的层面。

——摘编自胡勇《民国时期上海霍乱频发的原因探略》

材料二

东北地区自晚清以来就是一个鼠疫灾害多发的地区……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依然严重的鼠疫流行给执政初期的党和政府以严峻的执政考验,促使东北地区党和政府与社会积极应对,不仅迅速成立了专业鼠疫防治机构,组织实施了有效的疫区处理工作,开展了积极的鼠疫临床治疗,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鼠疫救疗机制,而且从群众性工作和技术性工作两个方面迅速建立了较为严格的鼠疫疫情报告制度;实施了积极的鼠疫预防接种,开展了大规模的捕鼠、灭蚤及环境卫生工作,加强了卫生防疫工作宣传与教育等……这些措施为东北地区成功的鼠疫防控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李洪河《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的鼠疫应对机制》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