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生物试卷库

北京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专题38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日期: 2025-03-31 二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发现了古象牙,通过将象牙中残存的DNA与现有象群DNA进行比较,可以推测两者的亲缘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可估测古象生存年代
B、 所发现的古象牙能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C、 古象牙中残存的DNA携带了遗传信息
D、 两者的DNA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B、 由水生到陆生是生物进化的趋势之一
C、 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生物进化不受环境因素影响
节肢动物鳃的进化如下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鰓进化出的结构是不同的
B、 鰓的进化有利于适应生存环境
C、 鰓的进化与遗传、变异无关
D、 鰓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在某地的同一地层中,找到了几种生物的化石.对于这几种生物的推论最合理的是(   )

A、 它们的亲缘关系相近
B、 它们的身体结构相似
C、 它们的食物种类相似
D、 它们的生存年代相近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之一是由水生到陆生。下列变化不能体现与该趋势相适应的是(   )
A、 体外受精→体内受精
B、 无卵壳→有卵壳
C、 鳃呼吸→肺呼吸
D、 单细胞→多细胞
研究者调查发现,生活在特定区域内的某鸟类种群,嘴型细长的个体比例明显增加。根据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此种现象,下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嘴型细长的鸟是为适应特定环境而定向变异产生的
B、 昆虫栖息场所对鸟类的嘴型起到了不定向的选择作用
C、 嘴型细长的鸟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增加受昆虫栖息场所的影响
D、 嘴型厚短的鸟为了要吃到树洞里的昆虫而努力使嘴型变得细长
调查显示,受到持续偷猎的影响,成年非洲象象牙的平均长度明显减小,并有一些个体及它们的后代不再长出象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为了躲避捕杀,非洲象产生了变异
B、 不长象牙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C、 短象牙或没有象牙的非洲象为适者生存
D、 对于非洲象来说象牙没有使用价值所以退化
下面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 生物进化的发展规律之一是由低等到高等
C、 达尔文认为,生物会为争夺必需的生活资源进行生存斗争
D、 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
如图表示加拉帕格斯群岛上某种地雀在1975~1978年间种群平均喙长的变化和该地区种子(该种地雀的主要食物)平均硬度的变化。研究表明,喙长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种子,喙短的地雀仅能吃不硬的种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雀为了取食较硬的种子产生了喙长的变异
B、 1976年中期至1977年间,由于经常啄食硬度较大的种子导致地雀喙长度增加
C、 地雀的平均喙长在2~3年间增加是种子硬度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
D、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预测1979年后地雀的平均缘长会迅速变短
由直接证据得出的进化观点是(   )
A、 化石研究表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水生→陆生
B、 比较鱼和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发现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C、 人与黑猩猩的DNA的相似程度高达98.4%,说明亲缘关系很近
D、 鲸鱼骨盆中仍保留有退化的后肢,推测它是由四足动物进化而来的
《马铃薯传奇》中写到:很早之前野生马铃薯自由生长,后来人类在挖食块茎时,土地被疏松,马铃薯长得更大。其次,村落周围人类的粪便和食物残渣也进一步促进了野生马铃薯的生长,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人类的需求和活动对马铃薯的进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B、 人类的粪便和食物残渣主要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了无机盐
C、 由文章推测,进化至今的马铃薯比野生马铃薯体积大,品质更好
D、 现代马铃薯是野生马铃薯为了人类食用而产生的有利变异
马铃薯甲虫以马铃薯为食。以下是它们两者的进化过程图(箭头表示进化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在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
B、 甲虫为了取食马铃薯产生耐受毒素的变异
C、 无毒素马铃薯和不耐受毒素的甲虫被淘汰
D、 马铃薯使甲虫卵块脱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实验探究题

综合题

阅读科普文章,回答问题。

一种叫做银木果灯草的植物,它结出的种子很有特色﹣﹣一个黑不溜秋的圆球,还散发出一种辛臭刺鼻的气味。这样奇怪的种子是如何传播的呢?

银木果灯草属于帚灯草科,该科大部分植物通过蚂蚁传播种子。这些植物种子往往小而光滑,表面附有油质体,能吸引蚂蚁取食,狭长的外形有利于蚂蚁钳运。然而银木果灯草的种子太大,也不含油质体,显然不适合蚂蚁传播。

为了寻找答案,研究人员在地上留下多颗种子,发现很多小型啮齿类动物如纹鼠来骚扰这些种子,但是并没有把它们吃掉。纹鼠会是种子的传播者吗?研究人员在观测点同时放置当地一种木百合种子(胚乳含蛋白质45%)和银木果灯草种子(胚乳更重,含蛋白质58%),却发现纹鼠只取食木百合的种子,而对银木果灯草种子完全无视。第二次实验,研究人员放了5个完整的银木果灯草种子和5个去掉种皮的银木果灯草种子,结果纹鼠把5个去皮种子全部吃掉了,5个完整的种子则没有被吃。看来,完整的银木果灯草种子有阻止纹鼠取食的作用。而且,这些纹鼠没有分散储藏种子的习惯,一般都是当场吃完,恐怕也不适合成为种子传播者。

研究人员发现蜣螂(俗称屎壳郎)会滚种子,在66颗被滚走的种子中,有53个被掩埋。这些种子外皮没有破损,也未被产上卵,说明蜣螂在准备用餐或产卵前已发现这是个骗局。为什么蜣螂会被骗?研究发现,银木果灯草种子散发出的气味和当地一种羚羊的粪便气味很像,且种子的形状、颜色和大小都和羚羊粪便相似。

银木果灯草把种子伪装成便便让蜣螂滚走,还有一个巨大获益:在它生长的灌丛区经常会发生火灾,被蜣螂细心埋藏起来的种子能有效抵御火灾,并在灾后萌发新苗。

阅读下面资料,并回答问题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守候着13种雀鸟,它们有的生活在树上,有的生活在仙人掌丛,有点生活在地上。食物类型有种子,花蜜,虫子等。尽管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地雀却有共同的祖先--来自南美洲大陆的一种雀鸟。南美雀鸟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它形成如此丰富多样的后代。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好奇。

1972年,生态学家格兰特夫妇群岛中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本岛的物种几乎不出去,外岛上的物种也很少进来。此时,雨季刚刚过去,植物繁茂,地雀们自由地取食。岛上有三种体型、毛色均相似的地雀。考察队员们测量发现它们喙的长度,宽度与深度有明显差异。根据它们喙的特点分别命名为大地雀、中地雀和小地雀。除了收集鸟喙的数据外,他们还测量作为食物的种子的大小以及嗑开种子所用的力度。最小、最容易嗑开的是马齿苋种子,最难嗑开的是硬壳上有刺的蒺藜种子。

1977年初岛上降水减少,植物陆续死亡,雀鸟的食物仅剩蒺藜种子。调查显示,大旱前,中地雀的平均长度为10.68毫米,深度为9,42毫米;大旱后幸存下来的中地雀喙平均长度为11.07毫米,深度为9,96毫米。这0.5毫米的差异,肉眼难辨,却足以帮助幸存的地雀嗑开蒺藜种子。

干旱持续了三年,1980年初,大雨降临,植物竞相生长,许多地雀开始筑巢,幸存雌鸟选择体型较大且喙较大的雄鸟繁育后代,因此后代个体比先辈们的喙长增加许多。

地雀数量(只)

地雀种类

1977年

1980年

大地雀

300

225

中地雀

600

150

600

30

小地雀

12

1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