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开学检测(实验班)试题

作者UID:7189882
日期: 2025-01-04
开学考试
现代文阅读(3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 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小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成为一场现象级的文化盛宴,像一道清流直入人心,浸润心灵。

中国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近现代经典诗词……这些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篇章,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唤起了每个人心中的诗歌情怀,让观众在触摸中国诗歌的宏伟版图之时,油然地生长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接?《中国诗词大会》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在诗词大会中,竞猜、“飞花令”等对抗性安排,增加了节目悬念;超大演播室、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等全新舞美设计,增加了节目观赏性;手机摇一摇等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诗歌与传媒、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为传统文化搭起了一个最大的、最接地气的课堂。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落幕,古典诗歌的热潮却再次兴起。这不是偶然,而是先贤诗人几千年的智慧与情感的集结,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长期热爱与广泛积累。

(摘自2017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中国诗词大会》系列节目从传统诗词中挖掘时代内涵,通过对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的背诵,引发了全民读诗的热潮,做到了综艺节目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优秀的综艺节目激活了很多人的文化心、诗心。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引人关注,正在阔步融入世界的中国日益显现着自己的文化自觉,而网民对综艺节目的选择度以及文化内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节目播出以后,许多孩子家长发出了呼声:我们远离传统文化太久了,带着孩子一起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很有意义。小孩子现在不一定能完全理解这些诗词的意思,但浸润在古诗词里,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滋养。在网络文化流行的今天,学习古诗文能够提升审美素养,提高语言表达层次,对抵御粗鄙的网络语言发挥积极作用。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如今歌舞类、亲子类综艺节目泛滥的市场下,以传统文化作为内核去进行综艺节目的改革,也许会是一个好的方向,用诗书去抵制烂俗,进一步引领观众,促进新媒体市场下电视综艺节目市场的健康发展。

(摘自2017年2月14日《中国艺术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在春节期间热播,然而,思想界随即引发了关于背诵古诗词是否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争论。一些评论者认为机械地背诗比的不过是记忆力,与一个人的古诗鉴赏能力无关。

平心而论,《中国诗词大会》推广传统诗词文化的成效有目共睹。观众在春节期间远离了牌桌和酒席,坐在电视机前欣赏选手的精彩对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培养诗词修养同样从背诵开始,牙牙学语的童生在启蒙阶段背诵古诗词,大多“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无妨诗词文化的浸润,待到年岁增长,涉世渐深,自然明白“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悲戚。

古诗词传播的最大挑战是其本身缺乏现实活力。这也是很多类型的传统文化在传播中遭遇的共同尴尬。对多数普通人来说,背诵古诗词最大的“用处”,是回答中小学语文考试的诗词填空。

要让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范围生机盎然,就必须让其在更现实的层面产生影响。诗歌仍然是有生命力的文体,现代诗依然有较多受众。将古诗词元素融汇于现代诗中,或许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方法。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要写诗成为诗人,古诗词欣赏能力也未必与背诵能力成正比,但在日常文字表达中化用古诗词,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上雍容起来。

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要避免一种倾向——传统文化成为独立的、与现实隔绝的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不能脱离现实文化格局,在渐进中重拾濒临丢失的文化元素。

美国唱作人、艺术家和作家鲍勃•迪伦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后,评委会公布的获奖理由是“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作为一名流行歌手,鲍勃•迪伦继承了美国的传统文化,其文学造诣获得专业领域认可,可见传统文化也能在公共流行中获得现实生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洗桃花水的时节

铁 凝

一场场黄风卷走了北方的严寒,送来了山野的春天。这里的春天不像南方那样明媚、秀丽,融融的阳光只把叠叠重重的灰黄色山峦,把镶嵌在山峦的屋宇、树木,把摆列在山脚下的丘陵、沟壑一古脑儿都融合起来,甚至连行人、牲畜也融合了进去。放眼四望,一切都显得迷离,仅仅像张张错落有致、反差极小的彩色照片。但是寻找春天的人,还是能从这迷离的世界里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你看,山涧里、岩石下,三两树桃花,四五株杏花,像点燃的火炬,不正在召唤着你、引逗着你,使你不愿收住脚步,继续去寻找吗?再往前走,还能看见那欢笑着的涓涓流水。它们放散着碎银般的光华,奔跑着给人送来了春意。我愿意在溪边停留,静听溪水那热烈的、悄悄的絮语。  这时我觉得,春天正从我脚下升起。 

这样的小溪我见过不少,却不知有哪一条比温泉镇村边这条溪水更招人喜爱。虽然它流经的地方是那样偏僻,那样贫瘠,每到春天,还是吸引着那么多人。

温泉镇的溪水是条热水,温泉镇也是因此而得名。一座几省闻名的温塘疗养院就设在这里。我就是在春天,去那里看望一位住院的亲人。

一路上我设想过它的容貌。温泉,你是条泼辣的瀑布从高处一泻而下,还是一股柔软的热流从地下缓缓升起?水有多大?温度有多高?那些身患宿疾的人们是怎样接受它的治疗的;对健康人,温泉的意义到底又在哪里?

“别闭眼,看磕着哪儿。”一位老大爷吆喝着他身边的小姑娘。

小姑娘抬起头四下望望,有些不好意思地眨着眼睛,脸上泛起一阵阵绯红。这使我又想起了山野里点燃起来的那些桃花、杏花,刚才的倦意也顿时消散。

“去温塘治病?”我问大爷。

“去洗桃花水。”大爷告诉我,一面攥起拳头捶打自己的膝盖。

桃花水?我虽不理解大爷的意思,却骤然感到大爷的话是那么新鲜、怡人,比刚才小姑娘的脸色所给予我的还要浓烈、美好。

正午上车,黄昏前到达温泉镇。下车后,果然同车人大都进了这座有着现代化规模设施的温塘疗养院。

办完探视手续,我才想起寻找我的邻座大爷。但拥在住院处窗前的人群中却没有大爷和那位小姑娘,只有“桃花水”的声音越来越清晰地在我耳边“流动”起来……

紧挨着疗养院的是真正的温泉镇,这是个二百来户的山村。一条陷在干燥黄土里的红石板小路顺坡而下,街里几家旧板搭门脸,和门内作为营业标志的幌子,装点了这座旧镇的古风。尤其一家理发店内伸出的白布牙旗,更能使人想到古代那些古道驿站。几家烧饼铺是近两年新开张的,门上大都是用店主人的姓氏写着“王记烧饼铺”“何记烧饼铺”……一位姓邢的掌勺大爷,一边提刀切着饼丝,一边告诉我,半小时之内他做过四十份炒饼、四十碗豆腐汤,速度和质量都得到顾客的盛赞。

“四十份炒饼,有那么多吗?”我问。

“怎么没有?眼下正洗桃花水。”

“桃花水?在哪儿?”我一连串地追问着。

“你顺街往西走走。”

吃完大爷的炒饼,我出门一直向西走去,不多远已是村口。土山脚下那是什么?似霞、似雾、似流动着的火焰,莫不是一片桃林?我终又看见了那点燃在北国春天里的熛红,这才是春的信息。可桃花和水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决定再向前走。不断有三三两两的行人迎面而来,有男有女,但大都是腿脚不利索的老人。老人们边走边用精湿的毛巾擦着脸,拧出毛巾中的水珠。他们腿脚虽欠佳,个个面容却很舒展。水,水,我好像闻到了水的芬芳。

一条坚硬、光明的小路直通桃林,原来桃林的那边才是温泉的源头。刚才远处所见并非雾,那是温泉源头的蒸气。那些面容舒展的老人便是从这里走出来的。穿过桃林,那边果然是一片温暖的浅滩,金黄色沙粒上蒸腾着热气。洗桃花水的人们都聚集在这里。人们在浅水里围着一个涌出地面的泉头,高挽起裤腿,双膝跪入水中,默默地接受着大自然的陶冶。人们没有言语,只有对水的虔诚。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几个小小的温泉源头,一片浅浅的温沙滩,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温泉镇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就更愿走出浅滩去享受那淋漓尽致的温泉浴。两座温泉浴室出现在温泉镇的红石板街上。

女浴室里,姑娘们那阵阵无所顾忌的嬉水声互相碰撞着溢出窗外,吸引我走了进去。温泉镇的女浴室可不是一座低矮的小木屋,这是一座墙壁镶有洁白瓷砖的水泥建筑。水池足有半个游泳池大,水也是饱满、充裕的。姑娘、媳妇们就在这里脱掉穿了一冬的厚棉衣,潜入水池,尽情享受水的抚爱。对,是抚爱。不然她们的身体为什么会那样丰硕、那样光彩照人;她们的面孔为什么会那样滋润、那样容光焕发?她们走出浴室,大方地走过男浴室门口,信手拨弄着披在肩上的湿漉漉的长发,骄傲地接受着小伙子们远远投来的目光。

这才是真正的桃花水。是水,是春天的水洗开了一树树面容姣好的桃花。

出浴的姑娘们扬着头走在古镇的红石板街上,走过那些挂着幌子的饭馆、店铺。她们的面容使这座古朴的温泉镇变得滋润了。

(节选自《人民日报》,1983年)

古代诗文阅读(32分)
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厚土壤,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字里行间,____________。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蜡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要么是历代文人骚客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要么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    ),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诗坛上,很少有人能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体现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民族特色,产生如此广泛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诗词蕴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形势与任务,剖析中国革命的疾苦与心声,重温20世纪中国历史的____________与沧桑巨变,追溯毛泽东跌宕起伏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毛泽东诗词又洋溢着充满理性的激情,深沉而浓郁,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毛泽东诗词想象独特、语言奔放、亦真亦幻、意味深长,在平淡中彰显神奇,在黑暗中出现光明,在困难中看到前途,在曲折中展现刚毅。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诗词读来使人____________,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

毛泽东说过:“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豪放派气势磅礴、意境雄浑,婉约派婉转含蓄、缠绵排侧。毛泽东诗词明显偏重于豪放格调,包涵寰宇、____________,凸现出大国气象和伟人气度。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