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库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日期: 2025-03-30 单元试卷 来源:出卷网

积累运用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泄气  仲裁  建树  锋芒毕露
B、 慷慨  飘浮  潇洒  溃不成军
C、 镌刻  浩瀚  抵赖  迅猛异常
D、 桅杆  娴熟  遁形  振耳欲聋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港(dí)  退(kuì)      阻(è)
B、 灭(qiān)     经(yíng)    区(yù)
C、 靖(suí) 要(sài)       摧枯拉(xiǔ)
D、 定(yù) 无(xī)  锐不可(dāng)
下列有关《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三十万大军”突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宏大气势,“胜利南渡长江”点明了渡江已取得胜利。
B、 电头也称“消息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报道地点和报道时间。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C、 正文第一句是导语,导语以下是消息的主体。其中“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 领”“进击”等表现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表现了敌军的顽 强抵抗。
D、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高度赞扬 了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自从学校严肃处理了几个严重违纪的学生,校园这几天倒也风平浪静
B、 公安部“猎狐行动”以锐不可当之势,打击了一大批外逃贪官。
C、 真希望在游戏中英勇善战的小明能把精力用在学习上。
D、 春风以摧枯拉朽之势,吹红了桃杏,吹绿了杨柳。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B、 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C、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表达了作者对获奖者的羡慕之情。
D、 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为了杜绝不出安全隐患,当地政府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
B、 一进入体育场,大家就看到了五颜六色的旗子和欢呼声。
C、 学校举行的汉字听写大赛,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学习和正确使用汉字的热情。
D、 中国虽是经济强国,但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少之又少,其原因是深受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影响,很难主动创新造成的。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也叫消息。一条新闻,通常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B、 散曲是始于宋盛于元的一种文学体裁,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如《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小令。
C、 “令、贤、仁”用于称对方或对方亲属,如“令堂”指对方的母亲,“贤家”指对方。
D、 古人表示排行时,用“伯”表示老大,“叔”表示老二,“仲”表示老三,“季”表示老四。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 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著名词作家乔羽,曾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泪水中收获力量

新华社记者 白瑞雪

金黄的麦田,刚刚收割的油菜……若不是从直升机上清晰地俯瞰巴蜀大地,我们几乎已经忘记了,这本应该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当哀悼逝者的警报声响彻中国,当泪水模糊了灾区和所有心系灾区人们的双眼,悲伤让我们痛彻心扉,也让我们的心灵收获了从废墟中站起来、向前走的力量。

我们收获的,是永不放弃的希望。

在绵竹汉旺采访时,一位刚从山上走下来的妇女,向我摊开了一张沾满泥土和血迹的红纱巾

山里长大、山里结婚生子的黄惠兰,在这场地震中失去了她在大山里拥有的一切。没有食物,没有水,要走到最近的聚居点——清平乡政府,还有5公里的路。

地震发生后第二天下午,寂静的山谷里响起了轰鸣声。黄惠兰和几个幸存的同伴们挥动着他们从废墟中捡来的一根红纱巾,朝着空中的直升机大声呼喊。挥了又挥,喊了又喊,直升机又走了。

此前,一直鼓励别人要坚强的黄惠兰,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黄惠兰开始了走出大山的漫漫征途。红纱巾是她唯一的行李,因为她相信,直升机总会再来的。在山中跋涉了整整一夜后,她又听到了直升机的声响——这一次,她和同伴们捡到了空投的物资。

或许,一根小小的红纱巾,根本不足以成为直升机的参照物。但黄惠兰说,她会把纱巾珍藏一生,用来提醒自己,生活永远充满希望。

被埋100小时后获救的邓中群、136小时的虞锦华、164小时的李宁翠……几天来,生命奇迹的纪录不断被刷新,几乎所有神志清醒的获救者都说,他们在废墟下面从来没有放弃过生的希望。同样不言放弃的,还有在北川县城里一遍遍寻找生命的救援人员,还有奔波在寻亲路上的人们……

我们收获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地震后的清平乡,所有商店免费开放,清平小学的孩子们,正是靠着商店里的牛奶和面包,安然度过了被困的两天。清平的山下停满了从德阳、成都甚至更远的地方赶来的车辆,接送素不相识的受灾群众。在我随救援部队奔赴重灾区的路上,总有群众端着矿泉水要部队停下来歇一歇……

所有进入灾区采访的记者都会发现,志愿者已经成为了抗震救灾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前几天从汉旺到成都的夜路上,一支由20多辆“标致206”组成的车队引起了我的注意。一问,是车友会发起的义务接受灾群众的活动。他们的车牌,清一色地遮住了两位数,这让我想起了这些天来我所接触的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有工人、农民、退伍老兵,还有与学校签了“免责协议”的中学生,几乎没有人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

即使日常的喧嚣让我们彼此疏远,即使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让我们相互戒备,在灾难袭来的时刻,我们都以最善良、纯真的一面坦诚相对。这,才是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

我们收获的,是承诺与责任的重量。

在绵阳采访时,我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总装驻四川某基地医护人员正在为一名产妇做剖宫产缝合手术。当剧烈的震动袭来,医生李春梅立即俯身护住产妇,大声招呼助理医师和护士固定手术台。麻醉师韦满的第一反应是抱住摇摇欲倒的空调,以免它砸倒在手术台上,而已经走出手术室的助产士钟婕又返回室内,一把扶住左摇右晃的手术灯……所有人都在用身体保护产妇,没有谁选择逃生。

从太多太多真实的故事里,从士兵们伤痕累累的肩膀上,从救援人员倒在废墟上睡着的倦容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读懂了那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责任。

离开汶川时,30岁的羌族妇女郭秀莲往我的背囊里塞了一袋红樱桃。

今年的樱桃又大又甜。郭秀莲曾经算过,自家的两亩樱桃能卖到两万元。然而,樱桃还没来得及摘,地震就发生了……

郭秀莲的一句话,让我思忖至今:“只要树还在,明年就会结果,谁说明年不会是一个丰收年呢?”

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那红彤彤的一片,是山上最鲜艳的色彩……

语言表达

写作题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