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随着新冠疫情扩大了中国迅速老龄化人口的数字鸿沟,该国正在推出帮助老年人的新措施。中国国务院日前发布一份文件,要求企业和地方当局采取措施协助老年人,包括接受现金,并且允许以纸质证明代替疫情期间进入医院、购物中心和办公楼等公共场所所需的数字健康码。
中国媒体此前报道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位老人因为没有扫健康码而被迫下车;湖北省宜昌市的一位老人冒雨去缴纳医疗保险,但因为相关机构不收现金而被拒。媒体最近还报道说,一位94岁的妇女在当地银行不得不让人拦腰抱起,对准摄像头,以激活她的社保卡,因为那里只接受面部识别。
虽然各地规定不尽相同,但许多公共场所要求人们通过手机展示健康码,以表明他们没有新冠肺炎。由于机场和火车站采取严格检查,如果没有健康码,几乎不可能在中国境内旅行。国务院发布的这份文件要求允许使用纸质证明等替代品,同时鼓励技术企业开发更方便老年人使用的应用软件。它还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拒收现金,因为许多老年人并不使用在线支付系统。.
——(摘编自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2月4日,《参考消息》2020年12月7日)
材料二:
但当互联网越来越深入到生活细节,我们发现,看似进步的数字化现象,隐藏着一些“荒谬”的现象——比如,一些小区为了实现数字化,将原来方便的刷卡进门改成人脸识别,导致下雨天老人接送孩子回小区不得不脱下雨帽,擦干脸才能顺利进入;疫情期间老人因为没有微信无法使用“健康码”而被拒绝乘坐公交车;前不久报道的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被拒等等。诸多这类事件让我们不由思考:数字化到底是为了什么?是数字化为人服务,还是人为数字化服务?——当一项新技术开始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时候,我们恐怕不仅仅要提醒大家提高技能学习,而是要更多思考如何回归“技术为人服务”的初心。尤其是当今天“数字化”已经成为我们无法逾越的趋势的时候,要帮助那些被数字化鸿沟困住的人们,就不仅仅是解决技术的问题了。
——(摘编自《从技术鸿沟到身份建构,数字化对老年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澎湃新闻》2020年12月5日)
材料三:
( 一 )在新冠肺炎疫情低风险地区,除机场、铁路车站、长途客运站、码头和出入境口岸等特殊场所外,一般不用查验“健康码”。各地不得将“健康码”作为人员通行的唯一凭证。
( 二 )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
( 三 )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客运等公共交通在推行移动支付、电子客票、扫码乘车的同时,保留使用现金、纸质票据、凭证、证件等乘车的方式。
( 四 )医疗机构应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保留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等人工服务窗口,配备导医、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就医指导服务。
——(摘自2020年11月24日《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