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山东省菏泽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A)

作者UID:7189882
日期: 2024-12-24
期中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移情现象要使审美者获得美感,必须是主、客观条件的完美统一。

首先,移情的对本身必须是美的。一个审美者有可能把风摆动的杨柳看成是一个娇柔的女子,但面对一株干枯的树木就完全不会有这样的感觉。美感脱离了客观存在的美,就是一句空话。

其次,客观存在的美必须通过审美主体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才能产生美感。真正的审美活动决不是简单的拟人式的物我同一,而已经是内在情感与外部事物间的一种“同构”。这种“同构”的产生,就是审美主体在情感的推动下,运用思维和想象确地把握事物本身的特征而实现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如果离开了诗人对暮年和夕阳的相似点的联想和理解,就不可能出现这个审美的移情现象。可见,审美移情活动的确是主、客观条件的完美统一。人的美感意识中所产生的移情心理活动,是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美的主观反映。

审美移情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实际上就是在审美主体反映审美对象的过程中,审美主体的感情作用于审美对象的联想的一种表现,是美感和联想相互作用的结果。

意大利美学家缪越陀里认为,在诗的形象中,无生命的自然景物好象成了有生命的东西,具有人的感情和性格,主要是因为“想象力受了感情的影响”。可见,审美移情作为联想的表现形式之一,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所产生的心理基础是情感和想象的相互作用。而联想只是由一物想起另一物,使两个事物的表象联在一起,不一定具有人的情感。“夜莺在歌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等等,不都是在审美主体感情的作用下,根据自然事物的特征与人的感情、活动、性格的相似而形成的联想吗?不同的是,在这种相似联想中,情感的作用,快引起联想的事物与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了更大的必然联系,因而往往消失其联想过程,使自然事物的形象特征与人的感情、意志、活动在欣赏者的意识中完全融为一体,欣赏者便似乎直感到自然事物本身也有了感情和活动。欣赏者的感情和联想相互作用和结合,能使欣赏者在联想中产生一种充满感情的幻觉,所以我们才把审美移情视为联想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审美移情是对自我生命发现的结果,所以才导致美感的产生。对审美活动而言,不是外部世界的一切都能获得审美愉快,只有那些由主体的整个心灵选择出来与自己类似和相通的事物才能使其愉快。当人们用审美的方式去观察自然时,其实是努力在整体自然中发现“自我”的倒影,反过未,每当他的个性在外在世界中获得自我感觉时,便意味着他已进入了审美状态,可见,审美移情是在人类能够较力清醒地领悟自然和人生的阶段上产生的。人从认识外物走向认识自我,从自然的拟人化(物我同一)到自然的人化(物我同构),正是这种“清醒”的标志。

(摘编自姜开成《审美移情与文学创作》)

材料二:

中国古代关于审美移情的理论比较重视自然规律、自然环境对审美主体的心境的影响。审美过程中产生的移情作用,一般都因为主体受物境的影响而形成,但外界的物境需与主体内在的心境相一致时,才会形成移情作用。

心境是一种人自身的活动和体验都染上情绪色彩的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由于审美主体的心境不同,对自然景物产生的移情作用也有很大的不同。主体在心情愉悦时,常觉得花欢草笑、莺歌燕舞;而在黯然伤神时却又感到云愁月惨、鸟虫衔悲。由于心璄的外化,竟使本来没有感情的事物看起来有了感情,而有了感情的事物反过来也会影响人情感,结果便是“情能移境,境也能移情”。

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美学还认为,审美移情有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对象必须有“可以移人之情者”,一个是主体必须有“触性性通,导情情出”的审美能力。而的审美能力归根结底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体验,杨万里“山思江情不负伊,雨恣情态总成奇。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的诗句说出了这个规律。体验得越深,赋景物以情感甚至生命并与有情感甚至有生命的景物相決与化的审美移情作用就越大。

因为在审美判断中,“如果愉快和直观对象的纯粹形式的把所握结合着,而不联系到一个为了一定的认识的目的的概念:那么表象就不联系到客体,而至联系到主体”,而主体的心境对对象的情感化和生命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风何豫人,令我思东溪。草色有佳意,花枝稍含徥”“野花愁对客,泉水咽迎人”“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雨云、春风、绿草、花枝、野花、泉水这些本来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表象,由于它们“联系到主体”,与主体的特定心境产生共鸣,与主体的生命情感相关,它们便与诗人赠答往还,从而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一同进入到“天籁人籁合同而化”的境界。

(摘编自钟仕伦《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述略》)

现代文阅读Ⅱ

看不够的祁连山

刘恩友

①祁连山,河西走廊的骨架山。它是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线,是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三地文明的交汇地带。祁连山地区曾经见证了大唐与吐蕃的战与和,人们至今还记得文成公主日月山上的深情回望,记得穿越祁连山的敦煌僧人摩诃衍那的吐蕃弘法以及莫高窟中的吐蕃造像的传奇故事。而被祁连山滋润的整个河西走廊,也成就了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通道,出产了美玉,更重要的是有祁连山的护卫,祁连山周围的人们生活得幸福而安闲。

②从我所居住的嘉峪关这座城市驱车十几里,就能到祁连山脚下,这是我们居住在祁连山脚下的人独有的幸福。山顶是皑皑白雪,山上是茂密的草植,而山下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这种植被和地貌上的强烈反差,也只有我们这些生活在祁连山脚下的人才能感受得到。

③看祁连山,首先要看祁连山的雪。

④祁连山顶的雪,终年与我们为伴,但唯有冬天,才是离它最近的季节,雪将祁连山拉近到身旁。每一场大雪过后,白茫茫的祁连山就把自己堆积成沉思的模样,勾勒出一山山思考的皱纹,陷入一个绵延冬季的沉默。大雪过后的清晨,祁连山卧在阳光下一副不肯醒来的样子,如青草般新鲜:而太阳也像被雪粒洗过了似的,反射出晃眼的光亮!这个时候天寒路滑,没有要紧的事情,多半不敢进到山里,可通往山里的大马路上,那些顶风冒雪的桔红色交通人的身影,像一团团烧的火焰,在风雪中跳动,看不清他们的脸,分不清是男是女。别人顶风冒雪朝家里走,他们是沿着风雪逆行,风雪越大越往山里走,用昼夜不停的巡查,除去路上的冰雪,换取来来往往车辆的安全。他们成为风雪中祁连山上怒放的花色,让冰雪的祁连也富有个性和色彩。

⑤天光将尽未尽的时候,借着雪野的微亮,驾车在戈壁中徜徉,祁连白亮白亮的山体,在天光和雪光里起伏成一种意境。这个时候看祁连山的雪,一定能看出诗意,看出灵魂,看出高度和思想。

⑥看祁连山,最应看的是祁连山的草。

⑦夏天的祁连山坡,一层一层的草,一片一片的坡,从低到高,在眼前延伸起伏。高的像玫瑰花叶或田田的荷叶,低的如层层的水浪,一波一波、一山一山地涌动,涌过一个个沟坎、一个个渠洼、一个个山头,将一页连着一页的山峦,涌动成绿色的草海,涌动得没边没沿,涌动得失去自我,涌到山顶,腾地就开出一片又一片鲜艳的花朵,让群草们在起起伏伏的山头来一个欢呼雀跃的盛大绽放,像燃起五颜六色的大苗,像花炫花韵构成的花浪。

⑧站在如烟绿草的深处,我仿佛看见古人的牛羊就在草丛里出没。经过几千年浩荡时光的冲刷,那些马背上的民族,似乎依然没有走出祁连山。他们骑着向西迁徙的高头大马,踏平沟涧和山谷,鲜绿的地衣和灿烂的野花顺着他们的马蹄向西生长,一川川蔓草,一川川水涧,一川川奔走的羊群和马匹,已深深地嵌进了祁连山的一沙一石、一草一木里,漫入祁连山的风雨里。

⑨一座座草山,是那些红脸蛋的坚强牧人的家园,也是那些羊群的家园。牧人们把毡房盖在向阳的山坳处,把羊群赶向山坡。他们爱着那些羊群,也爱着那些草山,不让人擅自闯入,不让人攀爬,只让羊儿静静地吃草。“也许明年就不让放羊了呢!”一位红脸牧人忧伤地说。其实,她的忧伤,也是祁连山的忧伤啊!正因为如此,国家才对祁连山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让祁连山不再忧伤,让整个河西走廊生机勃勃,让祁连山永远是绿水青山,福泽万家。

⑩“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冬天,丝路长城与祁连雪山相映生挥。这时候的山体上,连绵不绝的草棵,渐渐地矮了下去,还原成大地的颜色,山体似乎脱去绿装,裸露出大地的金黄肤色,祁连山也伸展了身姿,晒着冬日的暖阳,张着浑身的毛孔,畅快地呼吸。很多时候,大自然是我们心灵的镇定剂,就像冬天去看祁连山是怡人的享受,那是一种似乎颗粒归仓后的放松和安然。

⑪看祁连山,必须看的是祁连山的河流。

⑫冰雪融化的古历七月,一川川雪融水,流得哗哗啦啦、流得汹涌澎湃,轰轰隆隆像一川川马群,奔出祁连山。这样的一川川雪融水,融汇成奔涌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一路奔走在干旱的河西走廊上,滋养出一个个绿洲,滋养出“金张掖”“银武威”,滋养出居廷文明、敦煌文明的灿烂和辉煌,像是一个个祁连山的传说。

⑬沿着河流走,五颜六色的祁连石,是那些五颜六色的丹霞山体落下的羽毛。作为褶皱山系的祁连山,由于其地质构造复杂,成矿地质作用多样,广泛分布着各类矿藏,为周边玉门、嘉峪关等工业城市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玉门的石油、镜铁山的铁矿石,都是这一地区极富代表的矿产资源。顺着丹霞山体往里走,就能找见晶亮的矿石。那些头戴矿灯的矿山工人,把山里的矿石裝进绿色的火车皮,运进嘉峪头这个因关得名、因矿设企、因企建市的西北最大的钢铁基地,再把这些矿石冶炼成优质的铁和钢,运送到祖国四面八方,活着丝绸之路运向世界。这些矿石包含着祁连山的海拔和折痕,包含着祁连山的灵魂和高度,它们就是祁连山谱就的“神曲”。祁连山的各种矿产资源是丰富的,但这些年来祁连山做到了有限开发利用,这样才能还原无限的生态。

⑭“马上望祁连,奇峰高插天。西走接嘉峪,凝素无青烟。”其实,辽阔的河西走廊,何尝不是祁连山最大的传说呢?多少年来,这里见证了战马奔腾、刀光剑影,也目睹了牛羊成群、商旅纵横。从翻山越冷的马匹,到蜿蜒爬坡的汽车,再到凤驰电掣般的高铁,驶进这个曾经商贾云集、绢帛山积的丝路关口,与久远的驮着丝绸逶迤西去的驼队,在这里完成历史性的对接。祁选山脚下的河西走廊,陪伴的不仅有时光与过往,更有文明与未来。而天天生活在祁连山下的人们,望望祁连山的白雪,看看祁连山的河流,瞅瞅祁连山的花和草,已经是一种习惯和长久愿望,也是最大的欢喜和满足。

(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乎?”魏徵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

魏征上疏曰: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晋中行穆伯攻鼓,经年而弗能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 , 间伦知之。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应千龄之上圣,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将有所间乎?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

贞观十六年,太宗毎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太宗手诏曰:“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非此为劳。今闻谠言,虚怀以改。”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啬(sè)夫:掌诉讼赋税的地方官。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