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上海市徐汇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学习能力诊断卷

作者UID:7189882
日期: 2024-11-14
月考试卷
积累运用(10分)
阅读(70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典型

①人们把作家创作出来的那些高水平的人物,称为典型,或典型人物。

②从一般道理上说,作家所写的人物能够被广大的读者接受和认可,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的人物就是典型人物。但从理论上界定,还真是一件难事。从人类最初的叙事作品到今天,作家和理论家对于如何写人物,看法发生了许多变化。

③朱光潜先生曾对典型这一概念作过考证:“典型”(Tupos)这个名词在希腊文里原义是铸造用的模子,用同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东西就是一模一样。这个名词在希腊文中与Idea为同义词。Idea本来也是模子或原型,有“形式”和“种类”的涵义,引申为“印象”“观念”或“思想”。由这个词派生出来的Ideal就是“理想”。所以从字源看,“典型”与“理想”是密切相关的。

④这就是说,典型这个概念虽然在近代以后才被广泛使用,但人们对于典型问题的探讨从古希腊时就开始了。

⑤亚里斯多德在为诗所作的辩护中曾指出,诗比历史更真实,因为诗人要写“有普遍性的事”,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他说: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目的,然后才会给人物起名字。

⑥在这里,亚里斯多德提出了一条写人物的原则,先把人物普遍化,也就是抓住同一类人物的共性,然后再给人物个别性,如起名字。在这一思想中,涉及到了人物的典型性问题,“典型”几乎与“ ”成了同义词。其实,这主要还是一种类型化的思想,也就是从某一类人中抽取他们的共同特征。这种类型化思想反映出文学创作已经不满足于对个别的人物和琐碎的事件的描写,而要写出包含更多意义的作品,这是叙事文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从此,西方叙事文学就沿着这条类型化的道路向前发展。

⑦18世纪以后,典型人物的个性化理论获得长足的发展。黑格尔在《美学》中集中探讨了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这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总结典型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朱光潜先生对此做了客观的总结:第一,黑格尔并不把人物性格看作抽象的东西,而是把它看成和历史环境是不可分的。其次,黑格尔不但把人物性格和历史环境联系起来,而且看作人物性格是矛盾对立的辩证发展的结果。第三,黑格尔要求典型人物性格须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而不只是理念的象征或符号。

⑧朱光潜先生的评价是公允的。马恩对典型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统一问题,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问题。

⑨在17世纪,中国的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叙事作品的批评,已经展示出相当高的理论水平。他在《水浒传》的批评中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人物塑造方面的理论,其中,有关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理论十分丰富和深刻:《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

⑩除金圣叹外,毛宗岗的《三国演义》点评也取得了很高的理论成就。有人因为中国传统叙事学是点评式的,所以认为叙事研究缺少理论深度,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叙事研究包括人物塑造问题,不只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创造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叙事研究,尤其是典型人物研究,是建立在大量优秀叙事作品的创作基础上的,所涉及的理论往往不是从抽象的哲学命题出发,所以更具有美学价值。

⑪20世纪中期后,中国文艺理论界对典型理论的研究展开过较大规模的研讨,力图揭示典型作为艺术形象的美学特质,形成的主要观点是: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典型人物必须是艺术的独创,是个有血有肉的生命整体。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药        鲁迅

《药》评点   吴中杰

①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②“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子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③“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④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悉悉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老栓候他平静下去,才低低的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店么?你娘会安排的。”

⑤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料他安心睡了;便出了门,走到街上。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⑥老栓正在专心走路,忽然吃了一惊,远远里看见一条丁字街,明明白白横着。他便退了几步,寻到一家关着门的铺子,蹩进檐下,靠门立住了。好一会,身上觉得有些发冷。

⑦“哼,老头子。”“倒高兴……”

⑧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⑨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⑩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⑪“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⑫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⑬“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 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

⑭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城根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⑮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

⑯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

⑰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她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他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

⑱那人点一点头,眼睛仍然向上瞪着;也低声痴痴的说道,“你看,——看这是什么呢?”

⑲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坟,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那老女人又走近几步,细看了一遍,自言自语的说,“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

  背景描写,着墨不多,而阴冷色调全出,为本文定下了基调。

  一开场就两次写小栓的咳嗽,既点染氛围,也暗示老栓此行的目的。

  丁字街口是杀人的刑场,真是写得鬼气森森。

  眼里闪出攫取之光者,盖即用人血馒头来换取他衣袋之银元者也。

  此处虚写杀人场面,实写看客的动态。颈项如鸭子的比喻,形象地画出这类人的神情,没有同情,没有义愤,极具讽刺意味。

  鲜红的馒头,蘸的是革命者的热血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却被当作商品来交易。何其冷峻的笔触!

  人血馒头当然不能救治小栓的痨病,两个母亲终于在坟地上相遇了。

  因为儿子夏瑜是死刑犯,所以夏大妈上坟时羞于被人遇见,可见儿子所干的革命事业,连母亲也并不理解。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有时候忍不免呐喊几声,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所以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

 关于《药》的主题,评论家有说是表现亲子之爱的,有说是表现革命者英勇气概的……其实,鲁迅的命意并不在此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李陵传

班固

①李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

②天汉二年,贰师(李广利)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勿令专乡贰师军。”上曰:“吾发军多,毋骑予女。”诏陵以九月发。

③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 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④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身戎马之地,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 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写作(7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