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历史试卷库

河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模拟调研(三)试题

作者UID:7026178
日期: 2024-12-27
高考模拟
选择题:  
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代的律令规定:“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日慈幼,二日养老,三日振穷,四日恤贫,五日宽疾,六曰安富。”汉文帝时,下令县道,“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以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宋仁宗时,枢密使韩琦奏请把没人的户绝田募人佃种,把田租贮存起来,用于救济州县郭内之老幼贫疾不能自存者,称为广惠仓。范仲淹在杭州任知州时,在苏州吴县和长洲置田十余顷,将所得租米用来赡养宗族,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人主承天命以养民者也,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故重民者,所以重社稷而承天命也”。历代封建王朝对鳏、寡孤独和灾民、贫民的救济,虽然没有形成普遍化和经常化的行政机制,而往往表现为统治者个人恩赐的“仁政”。 

 ——摘编自白云、刘芹《中国古代社会救助措施的历史作用与启示》 

 材料二:西欧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的地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诸国已进行一些社会保障立法。1870-1914年,西欧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制定方法,建立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1972年,欧共体“社会行动纲领”把解决失业特别是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 

 一一摘编自于建定《英国在西欧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现代六次文化转型简表 

                     
 

 阶段 

 
 

 具体表现 

 
 

鸦片战争之前:文化自满

 
 

清朝乾隆时期,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提出了通商的要求,乾隆皇帝却对他们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鸦片战争之后:文化自卑

 
 

甲午战争之后,严复指出:“我四千年文物声明(名),已涣然有不终日之虑。逮今日而始知其危,何异齐桓公以见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哉!”

 
 

中华民国时期:文化自省

 
 

国学大师陈寅恪是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指出:“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术,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自立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报告中说:“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改革开放之后:文化自觉

 
 

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费先生将“文化自觉”的历程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摘编自张继焦、杨林《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文化转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论证清晰)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