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哲学博士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导师
②哲学思维寓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中
③各门具体科学都应以哲学为基础
④哲学是对各种具体知识的高度概括
①江河竞注而不流,日月历天而不周
②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③日往月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
③用综合的思维方式促进系统优化
④人类能够基于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①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②人类在受自然环境制约的同时也改变自然环境
③人类只能适应自环境变化而不能改变自然环境
④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①主观世界不同,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就不同
②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
③世界是可知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从实际出发,理性评估自身状况
①意识反映客观事物的形式具有客观性
②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具有绝对的差异性
③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具有自觉选择性
④意识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①此次科考任务是科研人员在意识的指导下主动地认识世界
②此次科考任务是科研人员在意识的指导下主动地改造世界
③“奋斗者”号成功完成下潜的前提是科研人员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④此次海试进行多次下潜、反复探索是由海底世界的复杂性决定的
①联系具有多样性 ②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④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①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 ②认识主体的能力决定实践的水平
③病毒作为一种客观事物复杂多变 ④人类对病毒的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
①量子计算应用难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探索量子计算的科学实验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③量子计算平台把观念中的存在转变为现实的存在
④我国自主研发的水平取决于量子计算服务的价值
①实践具有能动性和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③把握真理是做事情成功的前提
④尊重规律是实践成功的基础
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符合需要的新联系
②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要立足于整体
③正确认识和利用联系多样性有利于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④把握联系条件性,实现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联系的相互转化
①自在事物的联系能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能以实体的形式呈现
③社会发展是渐进的、不断上升的
④优化要素之间的关系能提升整体的功能
①要克服封闭观念,实现系统中各个要素功能的最大化
②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③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④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①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出现停滞和倒退都是难免的
②及时推动质变是必要的,能促成事物飞跃和发展
③发展具有普遍性,在各个环节和阶段都是不断发展的
④注重不断把握事物的本质的长远的联系,正确认识事物
①果断抓住时机就能够促成质变
②事物运动变化的方向都是上升的
③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020年9月1日,《人民日报》载文介绍湖南纪检监察机关守护洞庭湖生态的经验做法。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在岳阳考察时嘱托,要“守护好一江碧水”。2019年湖南省统一安排部署“洞庭清波”专项行动,明确由省纪委、省监委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和岳阳、常德、益阳市纪委、市监委为责任单位;2020年省纪委、省监委又印发了专项实施方案,划定七道纪律红线:谁破坏了生态就要拿谁是问,谁保护生态不作为慢作为就要拿谁是问等等。纪检监察机关用问责利器来压实环保责任,动真格、不含糊,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促进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在下塞湖非法矮围问题上,少数领导干部政治站位不高,企图用“绿水青山”换得自己的“金山银山”,谋求非法利益。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处过程中坚持把严明政治纪律挺在前面,持续“打伞破网”,铲除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如今下塞湖的自然生态恢复了昔日的湖平水阔,背后的变化则是政治生态的日渐风清气正。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阐述我们应如何“守护好一江碧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国立足自身发展需求的重大战略选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历史演进。1987年的“沿海发展战略”使经济运行由国内循环扩大到国际循环;198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我国首提“立足国内需求”;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国际大循环的里程碑;2006年由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我国经济出现了一些问题,国际大循环的思路转向国内外循环相协调;2020年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国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世界经济受到的严重冲击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推进“双循环相互促进”成为一抹亮色。
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探究我国确立经济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2020年1月17日,中宣部宣布授予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时代楷模”称号。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莫高窟考察调研时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要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是属于世界的。
加强敦煌学研究,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性展陈活动和文化交流对话;要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科技手段,推动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要引导支持各国学者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相关知识,说明加强敦煌学研究的相关措施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2020年12月17日,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在“嫦娥奔月”故事的诞生地,“奔月”的梦想一点点变成了现实——“嫦娥一号”完成绕月飞行任务后受控撞月,让我们与月球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嫦娥三号”将月球车送上月球表面,在月壤上留下了中国印迹。如今,“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一次任务中连续实现中国航天史上首次月面采样、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带样返回等多个重大突破,为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画上了圆满句号。
现在,我们不仅可以骄傲地对月球说一声“你好,我来了”,更可以骄傲地站在地球、上对着月球说一声“我回来了”。从去到回,从能去到能回,我们成功实现了多方面技术创新和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这对于中国提升航天技术水平、完善探月工程体系、开展月球科学研究、组织后续月球及星际探测任务,具有承前启后、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