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库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日期: 2025-04-07 同步测试 来源:出卷网

基础知识

下列每对词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侵     到/城    落/城而下
B、 城/类     意/业     守/典忘祖
C、 赏/驱     卑/凋     闲/不掩瑜
D、事/明    伴/偿     然/待解决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C、 秦伯说,与郑人盟
D、 失其所与,不知
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 大块假我以文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退秦师
B、 若不
C、 群臣
D、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有泉出(《游褒禅山记》)
B、 项伯杀人,臣之(《鸿门宴》)幽壑之潜蛟(《兰亭集序》)
C、 问其,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越国以鄙(《烛之武退秦师》)
D、 樊於期乃曰(《荆轲刺秦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
下列对《烛之武退秦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点明秦晋凶猛,郑国危如累卵的形势,并且道出围郑的原因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无关秦国,为下文写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埋下伏笔。
B、 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是他自谦的话,他怕自己完成不了此重任,所以想拒绝。
C、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牌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
D、 “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技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现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必修一《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太子及宾室知其事者,宣自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为慷慨羽声,士皆唤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必修一《战国策·荆刺秦王》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兵而代,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该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置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菜左传博议》)

综合表达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