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辽宁省大连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双基测试试题

作者UID:7189882
日期: 2024-06-28
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

    关于小说情节的理论广为流行的是,情节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其实,这并不符合现代小说的实际情况,因为小说有的没有开端,有的没有高潮,有的没有结局。19世纪下半叶,以契诃夫、莫泊桑和都德为代表的短篇小说家就已经废弃了全过程式的情节,代之以“生活的横截面”结构。这种结构不追求传记式的连续性叙述模式,而是从生活中截取一个侧面来表现主题。比如《项链》,主人公知道了耗费十年辛劳的项链是假的,小说就到此为止了。按照传统的小说模式,结尾应该是把真项链拿回来以弥补马蒂尔德的青春耗损。但是,小说却不了了之。胡适把这种现象比喻为树身的“横截面”,这在五四时期新锐小说家那里几乎已经成为共识。鲁迅有时走得更远,他的《狂人日记》几乎废除了情节。而《孔乙己》则把“孔乙己之所以成为孔乙己”的故事全都放在背景的交代中,只写了酒店里的三个场景,写到第二个场景时孔乙己还没有出场。

    小说不追求有头有尾、环环紧扣的全过程情节模式,但也并非可以随意设置情节。英国作家福斯特就指出小说情节与故事有区别。比如:国王死了,然后王后死了——这是故事,不是情节。情节,必须有一个因果关系:国王死了,王后因悲痛过度而死。但是,用这样的理论解读小说也行不通,因为因果关系多种多样,可能是一种符合科学的关系:一个人死了,因为他得了癌症。这种因果关系也不是情节,情节的因果是非理性的、非实用的。好的情节是一种非常感性的因果关系,是由情感决定的。从理论上来说,就是审美情感要超越实用价值。

    有了情感的因果关系,还没有深入小说的特征,为什么呢?因为一些奸情凶杀案,也是情感的因果关系,但那是真人真事,所揭示的人的内心世界往往是实用性质的,即便有情感成分,深度也是有限的。小说不满足于真人真事的因果关系,其目的是超越实用价值,深挖人心灵深层的奥秘,所以小说情节中的因果关系,有的时候甚至是超现实的、荒诞的。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过“突变”和“对转”。什么叫突变?就是突然打破常规。什么叫对转?就是事情向相反方向变化。其实,情节的突转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生活常轨,使他们进入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境界。这个新境界可称为第二环境,人物在常规环境中隐藏得很深的心灵奥秘在第二环境中很容易暴露出来,这隐藏的心灵奥秘可称为第二心态。托尔斯泰在写《复活》的时候,遵循的就是这样的原则。《复活》一开头,陪审员聂赫留朵夫公爵道貌岸然地坐在那里,突然发现,那个被控告谋杀嫖客的妓女,居然就是当年与自己发生关系的女仆,因为怀孕而被逐,流离转徙最终沦为妓女,又被诬告谋杀。这就突然把他打入了第二环境,产生了第二心态。他觉得自己才是罪人,于是决心去拯救她。

    第二心态是从一个人的角度来说的,然而小说写的往往不是一个人物,而是几个人物。几个人物在特定情境中从相同的心态变成另外一种心态,有三种可能:一是完全相同;二是完全不同;三是不完全相同,即本来处于同一情感状态的人物,发生了情感“错位”。阅读经验告诉我们:完全相同的,在一切情境中人物都心心相印,不像是小说,倒像是浪漫的诗歌;完全不同的,凡事都针锋相对,也令人想起红色文学中写阶级斗争公式化、写人物简单化的方式;而那些发生情感错位的往往才会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都是被打出了生活常轨的。妖怪很多,都被他们消灭了,并且连名字好像也一起被消灭了。因为在打的过程中,师徒四人的情感状态没有发生错位:都是同心同德,一往无前。这就不是好的情节。但是,有一个妖怪——白骨精,却绝对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她一出现,师徒四人的情感瞬间发生了“错位”。猪八戒的情感越出常轨了:潜在的性意识非常强烈、非常坦率地表露出来,与唐僧、孙悟空的情感发生了错位,而且幅度很大。在他的挑拨之下,孙悟空被唐僧驱逐,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情感的错位,让平时同心同德的人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就发生了变化,三打白骨精之所以成为经典,原因大概就在这里。在设计巧妙的情节中,人变得不一样了,有个性了。错位的幅度越大,情节就越生动,人物就越有个性。

    打出常轨的效果固然是暴露人物深层心理,但是深层心理的最佳表现却是使在同一情感结构中的人物情感产生错位,而正是情感的错位,又激发出心灵更深层的奥秘,从而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摘编自孙绍振《经典小说解读》)

现代文阅读Ⅱ

西戈壁晒秋(节选) 
龚培德

    晒秋是在立秋之后。

    这是有原因的。立秋之后,靠近沙漠的西戈壁早晚温差有10多度。此时的阳光如一位温厚的老人,慈眉善目,不似夏日脾气暴躁,从早到晚都灼人。所以此时晾晒的干菜品相最好。红的透红,青的靛青,绿的翠绿……

    为什么西戈壁要晾晒干菜?这是这个地方在漫长的冬季储存冬菜的特有方式。西戈壁属于天山北坡,从当年的十月底至第二年的“五一”之前,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几乎见不到星点的绿色。而人们饭桌上吃的菜,除了每家每户菜窖里储存的大白菜、土豆、青萝卜外,还有的就是立秋之后晾的干菜。到了冬季,只需从屋外端进来一盆雪水浸泡干菜,无论是炒、煮、炖,还是用来蒸包子、包饺子、下面条,都会显露出冬季难见的青翠。

    连队的女人大都是晾晒的好手。女人们来自全国各地,她们的男人响应党建设边疆的号召从家乡奔赴这里开荒、种地。因为来自不同的地域,女人们腌菜的口味也完全不同,有的偏辣,有的偏咸,有的偏酸。

    连队有个女职工叫刘巧巧,外号“小白菜”。这刘巧巧解放前是唱戏的,只是她年龄小,还没在戏班唱红,全国就解放了。戏班子解散了,别人投亲靠友地走了,刘巧巧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无奈之下便嫁给了当地一个铁匠。1958年,她和铁匠一起来到了西戈壁农场。

    刘巧巧嘴巴里常爱哼《小白菜》那支歌: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三两岁呀,没了娘啊……唱得久了,连队的人把她的名字都忘了,见了她的面都会喊“小白菜”。对于这个外号她也乐于接受,谁喊她也都答应。因为在戏班子长大,地里的农活她从来没有摸过,她单薄的身子,也没有四两力,大田地的活儿,确实不是她能干下来的。后来连队成立托儿所,于是这个不善于在大田地里干活的刘巧巧,成了托儿所的首任保育员。

    刘巧巧之所以能当上保育员,除了她不善农活,更主要的原因是她会唱歌。托儿所的孩子年龄大小不一,相差好几岁,但听了她的歌都会安静下来,很多孩子学会了就回家哼哼,歌词比大人记得还清楚。

    刘巧巧嘴巧,会唱很多的戏词,但是晒秋她却从不动手。当别人家满院子晒干菜时,她家也就是那打铁的男人随意晾晒一点儿。尽管晾晒储存的冬菜少,但却挡不住她那张贪吃的嘴,用连队女人的话说“那可真馋”:谁家有点好吃的,如果让她鼻子嗅到了,一定要去讨着吃。当然她也不是白吃的,吃完后免不得会用她那灵巧的小嘴赞美一番。连队有的女人看不惯她这种做派,每逢她向别人家讨要时都会撇嘴,但刘巧巧毫不在意。连队职工来托儿所接送孩子时,她不时地会冒出一句:大姐,明天来送孩子时,别忘了把你家的菜给我带上一点儿,吃了你家的菜就像上了瘾,总是心里有个念想,半夜睡不着呢。碰上脾气好的,第二天准会给她带上一碗或一缸子,碰上不爱接她话茬的,或故意想为难的,装作没有听见,但过后她再催促时又感到不好意思,还是会给她带上。

    连队那时虽然条件有所改善,从地窝子搬到土坯房,但盖房子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房梁和檩条都是砍伐邓家沟边的老胡杨树,铺的是红柳条、铃铛刺、麦草、玉米秆、高粱秆之类的东西,最后在上面用铁锹堆起厚厚的土。这种房子看似简陋,但保温保暖效果还不错,托儿所就是这样两间土房子。

    那年开春晚,往年三月底,职工都下地忙活了。可那年清明过后还下了一场大雪,随后气温骤升,房前屋后田野上的雪眨眼之间都融化了;而此时开春,西戈壁农场的水库出现了险情,连队的职工有的上水库大堤日夜守护,有的在大渠破冰,以备泄洪。那天中午,刘巧巧照顾孩子吃完午饭,正想小憩,突然发现屋顶在漏水并伴着沙土哗哗而下。原来往年屋顶的积雪是慢慢融化的,时间长达半月,而今年只是两三天工夫就把屋顶的雪全融化掉了。那些雪水由于无法及时排泄,便渗透到屋顶的泥土里。胡杨木的房梁无法承载屋顶泥土的厚重,眼看着就会塌陷,刘巧巧发现情况不妙,连忙把睡在土炕上的、摇篮里的孩子喊起来往门外抱。就在她将屋里的最后两个孩子推出门外时,屋顶塌陷了,厚厚的泥土把她砸在屋里。

    待连队的人们得知消息赶到时,只见被刘巧巧救出的几十个孩子抱头痛哭,他们的刘妈妈不见了。

    送刘巧巧下葬的那天,那些被救的孩子的家长,带着孩子齐刷刷地跪在刘巧巧的棺木前。那些跪着的女人们,都为刘巧巧精心准备了一缸或一碗她们拿手的菜。她们说“小白菜”爱吃她们做的菜,今生今世她们都会供奉她,让她吃个够。

(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贞观八年,吐蕃赞普弃宗弄赞[注]始遣使朝贡。弄赞弱冠嗣位,性骁武,多英略,邻

国皆宾伏之。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往抚慰之。见德遐,大悦。十二年,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许。使者既返,言于弄赞曰:“初至大国,待我甚厚,许嫁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有相离间,由是礼薄,遂不许嫁。”弄赞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其国人畜并为吐蕃所掠又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州西境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谓其属曰:“若大国不嫁公主与我,即当入寇。”都督韩威轻骑觇贼,反为所败,边人大扰。太宗遣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以击之。进达先锋自松州夜袭其营,斩千余级。弄赞大惧,引兵而退,遣使谢罪。因复请婚,太宗许之。弄赞乃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自亦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高宗嗣位,授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进封宾王。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并许焉。

(节选自《旧唐书·吐蕃传》)

[注]赞普,吐蕃王号;弃宗弄赞,即松赞干布。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Ⅱ

    孟子批评墨家的兼爱是“无父”的“禽兽”理论,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在反驳中所使用的方法是  ① , 即将墨家的兼爱理论归结为“无父”或“禽兽”的错误结论,从而证明兼爱是不成立的。这里孟子运用的是一个隐藏了结论的三段论推理,而且把小前提前置了,还原一下这个三段论就是:

    无父(无君)是禽兽,

    墨家的兼爱是无父的,

    所以,墨家的兼爱是一种禽兽理论。

    那么孟子的这个推断成立吗?当然不成立,因为这个小前提本身就是不真实的。为什么说小前提不真实呢?我们试着分析一下“墨氏兼爱,是无父也”这个小前提是如何得出的,便应该清楚了。墨家的兼爱强调无差别,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没有人、己、亲、疏的区别;而儒家的仁爱则强调有差别,  ② 。孟子因此认定墨家的兼爱是无父,以三段论推理形式可作如下分析:

    (                      ),

    (                      ),

    因此,墨家的兼爱是“无父”。

    这个推论在结构上没有问题,但是它的大前提换一种表达就是: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有差别就是“有父”。这显然是儒家的观点。孟子批评墨家“兼爱是无父”的观点,却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而非从共识出发,这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因此孟子的整个推论也就不能成立。

    墨家和儒家之间,互相批评、相互指责,从而构成了彼此之间长期的思想论争。其实,墨家和儒家,在“爱”的思想上,一个从外到内,一个从内到外,  ③  , 将有可能产生出更加合理而全面的思想。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