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江苏省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初检测试题

作者UID:7189882
日期: 2024-11-12
开学考试
现代文阅读(25分)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10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让广大青年走上了救亡图存的历史舞台,运动中热血青年抵制巴黎和会、捍卫国家主权,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兴亡紧密结合,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与党同行、与人民同行,推动当代中国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变化。当前,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时代青年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价值追求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随着中国的繁荣发展和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不断上升,一些国外敌对势力不断在我国周边挑起事端。新时代青年要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坚定爱国情怀,坚守人民立场,把爱国报国的热血斗志投入到祖国高质量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去,用实际行动推动国家和平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青年的人生黄金时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青年要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建功立业于新时代。

(摘编自刘慧、魏华《爱国是青春的底色》,《光明日报》2019年5月4日)

材料二: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把青年看作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青年工作视为极其重要的工作,以满腔热情关注青年、鼓舞青年,领导青年从胜利走向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寄语青年:“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立大志。“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立大志就是要有远大理想。志存高远才能激发奋发前进的潜力,催生无坚不摧的动力,把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大青年要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与人民共命运,把个人理想与人民利益紧密结合,在想人民所想、为人民造福中确立和升华理想;与时代同步伐,充分认识到当代青年具体使命任务的变化,把小我融入兴国、强国的大我之中,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明大德。“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德是为人之本,人无德不立,没有良好的品德修为,打不牢修身立德的根基,在人生道路上就无法走正、难以走远。青年要加强正确的道德认知,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认同上下功夫,增强道德思维和道德敬畏,明辨是非,不人云亦云;增强自觉的道德养成,在道德学习上下功夫,恪守正道,严守规矩,把提升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必修课,在日常生活中涵养良好道德操守,推动自身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强化积极的道德实践,在道德行动上下功夫,把道德的力量运用到创造美好生活上,弘扬道德新风尚,传递文明正能量,促使道德建设蔚然成风。

成大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伟大事业必须要由人才来实现,因人才方能不断壮大。当今,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青年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努力掌握科学知识、锤炼过硬本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提升认识水平、拓宽认知视野,以准确的判断力把握时代脉搏,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走在时代前列;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

担大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广大青年决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接力跑中跑出更好成绩,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就要勇立时代潮头,将奋斗作为基本的人生态度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在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每一件小事中展现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就要争做时代先锋,把不计个人得失作为价值追求,在持续、忘我的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每一次付出中焕发出青春最绚丽的光彩;就要开拓时代功业,把爱岗敬业作为基本的工作作风和职业操守,在守住工作底线、突破自我局限、追求事业极限的每一项任务中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节选自秦龙、吉瑞霞《百年大党与大国青年》,《光明日报》2021年5月4日)

现代文阅读II

文本一:

老来割麦

蒲楠

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

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锉刀锉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牙齿,要一个个锉,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边听收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好,适合开镰。

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

今年的麦长得好,风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

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麦呀,还活着!

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地上垫席子哦。

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

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大半天时间的。

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要是田地多了,还真种不动。

人不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样,弯不下直不起。

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他缓缓地挺起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唰唰”的声音明显慢了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囔: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

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作派。

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

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

六哥自言自语说话:小东西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

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

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家的灯盏亮些?

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

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

顺爷对流转出的地是有看法的,那些种地的人不下功夫,花拳绣腿,怎能和自己种、自己出力比。

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是,当孩子服侍,麦自然长得好,长得厚。

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子还记得不,过去为一拃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答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你可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唰唰”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

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眼睛,沉浸地看着天空。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埂上,各自想着心思。想什么呢?俩人对望了一眼,同时冒出了一句:该回了。

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

顺爷叹了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

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

顺爷说:真的呀!真好。

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

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小风吹过,一浪浪地腾着涟漪,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08下)

文本二:

土地是乡土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同样离不开对土地的描述,“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直接陈述了乡下人为什么离不开土地,乡土社会的地缘与血缘关系,使定居成为常态,迁移成为变态。土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农民谋生的手段,是因为土地上可以种植庄稼,生产粮食,而粮食才是养育人类的根本。

《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之根本,伟大的农民多是善于耕种的形象,守护土地与庄稼成为他们引以为傲的职责。

(选自李如彬《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庄稼”书写》

古代诗文阅读(42分)
文言文阅读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十八第进士,中博学宏辞。调郑尉,罢归。以书判拔萃补渭南尉。帝在东宫,已闻其名矣,召为翰林学士。

泾师急变帝播迁府藏委弃卫兵无褚衣天下贡奉稍至乃于行在夹庑署琼林大盈二库别藏贡物贽谏,以为:“今师旅方殷,疮痛呻吟之声未息,遽以珍贡私别库,恐群下有所觖望,请悉出以赐有功。”帝悟,即撤其署。帝欲以内外从官普号“定难元从功臣”。贽曰:“宫官具察,恪居奔走,劳则有之,何功之云?难则尝之,何定之云?今与奋命者齿,恐沮战士之心,结勋臣之愤。”帝乃止。

李怀光有异志,欲怒其军使叛。李晟密言其变,因请移屯。不阅旬,怀光果夺两节度兵。行在震惊,遂徙幸梁。俄以劳迁谏议大夫,仍为学士。

京师已平,帝欲召浑瑊访奔亡内人,给装使赴行在。贽谏曰:“大难始平,而百役疲瘵之氓、重伤残废之卒,皆忍死扶疾,想闻德音。盖事有先后,义有轻重,重者宜先,轻者宜后。葺宫室,治服玩,耳目之娱,巾栉之侍,是皆宜后不可先也。且内人当离溃之后,或为将士所私。天下固多亵人(1) , 何必独此?”帝不复下诏,犹遣使谕瑊资遣。

俄以丧解官,客东都。服除,以权知兵部侍郎,复召为学士。贞元七年,罢学士,以兵部侍郎知贡举。明年,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班宏判度支,卒官,贽荐李巽,帝漫许之,而自用裴延龄。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顺宗立,召还。诏未至,卒,年五十二。赠兵部尚书,谥曰宣。

(选自欧阳修、宋祁等编《新唐书》

注:(1)亵人,受宠幸的人。

语言文字运用及名著阅读(23分)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