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生物试卷库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试卷

日期: 2025-03-29 月考试卷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下列有关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样方法只适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B、 调查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C、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并不是取样调查的唯一方法
D、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较高,可以构成一个群落
B、 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地块进行取样,调查结果可能差别较大
C、 对活动能力较强的土壤小动物,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D、 对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以借助放大镜和实体镜进行观察和分类
下列有关生物种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草原狮子和猎豹之间属于竞争关系
B、 农田中菟丝子和大豆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C、 草原牧草和斑马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D、 人肠道中的蛔虫与人之间属于寄生关系
下列关于群落的类型、结构和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很少是均匀的
B、 顶极群落中的植物比演替早期生长得快
C、 在中温中湿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温带雨林
D、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的演替进程通常都非常缓慢
B、 群落的初生演替在陆地也可以发生
C、 森林发生大火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 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 寄生在人体内的各种细菌都属于分解者
C、 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光、水分、空气、细菌等
如图是自然界中的某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依次是(  )

A、 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
B、 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C、 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
D、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雌蟑螂能分泌一种性外激素,研究人员将人工合成的这种激素浸入纸中,放在距雄蟑螂55cm的位置,在1min内有60%的雄蟑螂被吸引。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
A、 人工合成的蟑螂性外激素具有挥发性
B、 蟑螂分泌的这种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
C、 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D、 信息传递能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发挥作用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 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黄莺聚集在树干上,后又成群飞起,体现了群落集群分布的空间特征
B、 春天日照时间变长,燕子求偶、筑巢,体现了种群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C、 调查某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数量越多,统计的结果越接近真实值
D、 马蹄踩到之处杂草的分布和种类不同于周边,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关于“S”形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率不断增加
B、 t1~t2之间,由于资源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C、 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D、 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
20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入一个孤岛。该种群1915-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年份

1915

1917

1921

1925

1928

1930

1934

1943

1947

1950

1960

驼鹿种群数量/只

200

300

1000

2000

2500

3000

400

170

600

500

600

A、 用曲线图表示时以年份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B、 1915—1930年,该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是由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决定的
C、 该种群的数量后来急剧下降,可能的原因有食物匿乏;自然灾害等
D、 食物和天敌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气候和自然灾害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珍稀物种保护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表面积用于从事农业,而很多野生动物是无法在农业景观中生存的。其余的陆地表面积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或已经破碎成许多很小的板块。下图可以体现出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动态有影响。下列关于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于白脸猴来说,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
B、 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是出生率高的缘故
C、 白脸猴种群越小,种群维持时间越短,是气候和疾病等原因容易导致种群内生物全部死亡
D、 栖息地的破碎也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
下列有关生态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会出现重叠现象
B、 生态位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
C、 若两种鸟的食物一样,则它们的生态位完全一样
D、 若环境变化较大生物的生态位可能会改变
2020年8月2日,内蒙古包头市卫健委通报了一起鼠疫病例。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类动物间,被我国列为甲类传染病。当人接触或者食用患有鼠疫的动物时,就可能感染鼠疫。鼠疫患者通常发病急剧,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体温可骤升至39℃-41℃)、剧烈头痛等症状。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鼠疫杆菌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也没有生物膜系统
B、 鼠疫杆菌和啮齿类动物之间为寄生关系,两者存在共同进化
C、 鼠疫患者处于高热状态时,机体的产热与散热不能维持平衡
D、 保持生活环境的干净卫生是预防鼠疫的有效方法之一
下列关于四幅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若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甲所示,则该种群数量可能会上升
B、 图乙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C、 图丙中两种草履虫的数量此消彼长,他们之间为捕食关系
D、 图丁中植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动物的分层导致的
某弃耕农田中的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年份

1

4

15

25

40

乔木

0

0

0

14

23

灌木

0

3

4

12

19

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

总计

28

30

30

56

76

A、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改变
B、 某种乔木的生态位包括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C、 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D、 物种丰富度呈“S”形增长
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判断,错误的是(   )

A、 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虫鸟、蜘蛛、蟾蜍、猫头鹰
B、 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4个营养级
C、 蜘蛛和蟾蜍,食虫鸟和蜘蛛均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D、 一只猫头鹰吃了一条蛇则这只猫头鹰最多获得这条蛇20%的能量
互花米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美洲大西洋沿岸,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引入我国后,因强大的繁殖能力,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以及缺少天敌等,互花米草在沿海滩涂迅速扩张,抢占本土生物生存空间,改变沿海滩涂土壤的理化性质,威胁生物多样性,对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互花米草引入我国后开始的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近似“J”型
B、 互花米草的入侵增加了滨海湿地的物种数目,营养结构更加复杂
C、 互花米草的入侵会改变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
D、 互花米草的入侵会造成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研究表明,在我国华北地区某苹果园里生活着多种昆虫,害虫主要有卷叶蛾、蚧虫、蚜虫和食心虫等;害虫的天敌(即天敌昆虫)为草蛉、异色瓢虫、螳螂等;既非害虫又非害虫天敌的中性昆虫有蚊、蝇、蚂蚁等。在果园中种草,天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增加。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卷叶蛾、蚧虫、蚜虫等植食性动物是第一消费者
B、 卷叶蛾→螳螂→黄雀,构成一条食物链,其中螳螂位于第二营养级
C、 中性昆虫在果园生态系统中是多余的
D、 种草后,果园中的食物网更复杂,有助于果园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
如图表示粮桑渔畜生态农业系统的基本模式。根据图示判断,下来叙述正确的是(   )

  

A、 沼气池的建立利用了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原理
B、 该生态农业系统有效的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C、 该生态农业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是水稻、桑、鸡、鱼等生物
D、 该生态农业系统通过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改善了生态系统功能
草原生态系统在地球上有着广泛的分布,如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兔子种群的λ(λ=当年的种群数量/上一年的种群数量)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图3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1的食物网中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3个营养级,鹰与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 若蛇的食物1/3来自鼠,2/3来自青蛙,且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20%,消费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则蛇种群增加3kJ,需要消耗植物的能量是105kJ
C、 由图2分析可知,当兔子种群数量小于80只时,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当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时兔子的种群数量为150只
D、 由图3可知,碳元素在A、C、D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图3中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未在图1中体现的是B和D
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由生产者、I、Ⅱ、Ⅲ和IV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I
B、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
D、 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图甲、图乙、图丙可依次表示(    )

A、 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
B、 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C、 碳的循环、信息传递、能量流动
D、 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
中国“蛟龙号”潜水器在印度洋深海的热液喷口处发现一种管状蠕虫,其体内的硫细菌通过氧化H2S获得能量,还原CO2 , 并制造糖类等有机物,能为管状蠕虫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人体相比管状蠕虫体内的酶最适温度较高
B、 硫细菌合成有机物的能量来源与蓝细菌不同
C、 生活在一起的硫细菌和管状蠕虫是共生关系
D、 硫细菌生命活动所需的直接能源物质是H2S
下列与图示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所示为初生演替,群落的演替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B、 图甲所示群落的演替过程,可以发生在任何陆地区域
C、 若图乙表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有机物总量)组成,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几乎全部来自该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D、 若图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C和E在其中的作用最为关键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农牧业生产的现象规律总结,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毋覆巢,毋杀孩虫”描述了对野生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提高出生率
B、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描述的是农田中狗尾草的生长的现象,狗尾草等杂草与农作物之间是竞争关系
C、 “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
D、 “地虽瘠薄,常加粪灰,皆可化为良田”描述通过施肥改良农田的做法,表明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
信息传递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不管是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还是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都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血糖平衡的维持离不开信息传递
B、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以降低其种群密度
C、 不同消费者体内的信息传递都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
D、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单向的
珠海横琴滨海湿地公园总面积约392公顷,公园建设主要围绕生态修复、鸟类招引等重点项目进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鸟类招引可增加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B、 生态修复可使红树林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C、 蓄洪防旱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湿地公园的稳定性越高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多选题

综合题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