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历史试卷库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2届高三历史一模考试试题

作者UID:7026178
日期: 2024-06-30
高考模拟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万国公法》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得益于美国长老会在中国的传教士丁匙良。······丁韪良着手翻译惠顿的《国际法原理》的事件和努力得到了清廷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认为翻译《国际法原理》,试图了解国际法的动机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中形成的客观需要,合情合理,应予支持。

——《万国公法的翻译与影响》

材料二:1864年,《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国际法开始系统、正式地传入中国。此后在丁韪良等传教士的引领下,江南制造总局、湖北官书局等机构翻译了大批西方国际法著作。尽管意识到“强则可享国际法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清政府依然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1874年,台湾琉球漂民案中,以总理衙门为代表的权力中枢保守地要求日本遵守修好条约,而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却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中法战争等涉外交涉中,均援用了国际法。这些公法外交实践涉及领海、最惠国待遇、使领制度、局外中立、宣战等,大都取得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张卫民《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

文物会“说话”,文物是历史的写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物一:志愿军战士宋阿毛的绝笔信-“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1950年11月28日,志愿军发起了长津湖战役,宋阿毛所在的59师177团六连奉命固守死鹰岭高地,配合第27军阻击南逃之敌。在这次战役中,177团6连和180团2连,都成建制地冻死在阵地上。长津湖战役,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正是因为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像这名战士一样的人,我们才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

文物二:1955年,国家粮食部发行的全国粮票-粮票是特定的历史文物,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财政经济困难,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为解决粮食问题,1953年,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掌握在国家手中,1955年,国务院制定《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之后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社会,买粮必须出具粮票。1978年以后,粮食产量连上台阶,粮票逐渐失去作用;1993年以后,粮票在全国范围内终止流通。

解说词是结合事物的图像、实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文辞,它通过对事物进行准确描述,使观众和听众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特征、意义等。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件文物为其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围绕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展开,介绍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