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浙江省慈溪市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竞赛试题

作者UID:19708797
日期: 2024-12-23
竞赛测试
积累(20分)
阅读(57分)
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

快递

①我是个快递小哥,负责着“平安小区”的快递收发工作。我发现,当今社会,网购不仅是年轻人的专利,现在的老年人也赶起了时髦,如“平安小区”的王大娘。“平安小区”里有一个敬老院,住着十几位孤寡老人,王大娘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平均半个月就会有一个快递,洗脚盆啦,袖珍音响啦,痒痒挠啦,等等。

②这不,今天又来一个。王大娘眼睛看不见,我帮她把快递拆开。拆开的一刹那,我失声叫道:“大娘,是个血压计!”说罢,我心里也狐疑,心说这个玩意儿王大娘会用吗?

③“这孩子,又花冤枉钱。”王大娘轻轻叹息一声,嗔怪道。

④怎么,快递是别人给王大娘寄的?难道她不是孤寡老人,有亲属?我一时也给搞糊涂了。

⑤小李姑娘是敬老院的一名工作人员,负责照顾王大娘的饮食起居。她似乎知道我的心思,解释道:“王大娘的儿子很孝顺,在山西打工,自己回不来,经常给老人寄东西。”

⑥王大娘炫耀似的说:“俺穿的用的,都是儿子寄回来的,有好多都没打开呢。”

⑦“大娘,你儿子真孝顺。”我嘴里这样说,心里却在嘀咕,整年不回家,光会给老人寄快递,快递会叫娘吗?

⑧我临出小区大门的时候,看大门的张大爷扯着我,让我喝杯水再走。我不忍心打掉张大爷脸上的笑容,就停了下来。我知道,如今的老人大都孤独,逮个人说话都很难。我喝水的时候,张大爷悄悄对我说:“她的儿子十多年都没回家了。她的眼睛咋瞎的?就是因为想儿子哭的。”张大爷说的是王大娘。

⑨我哑然半天,说道:“王大娘也怪可怜的”

⑩张大爷好像要纠正我的说辞,说:“当初开发商盖这个小区要拆迁她的房子,她不让,担心儿子回家找不到家门。政府没办法,就把这个小区命名为平安小区,因为她的儿子叫平安。”

⑪二十天后,又有一个王大娘的快递,是一件羽绒服。小李坚持让王大娘试试。王大娘拗不过,就穿到了身上,样式不错,尺寸大了不少。我心里有些遗憾,心说平安这孩子倒真够粗心的,自己的娘穿多大的衣裳都不知道。

⑫王大娘这里抻抻,那里拽拽,可能也察觉到尺寸大了,脸上却依然是高兴的样子:“大了好,大了好,可以穿好多年。”

⑬我要走的时候,王大娘说:“俺想让你给俺寄个快递。”

⑭“快递?大娘,您要寄什么?”我记得报纸上有篇报道,一位老人在家寂寞,就不断网购,为的是让快递小哥送货上门时给他说话,难道王大娘的快递不是儿子寄来的,都是她网购的?也不像呀。

⑮王大娘说:“俺,俺想让你把儿子给俺快递回来。”

⑯“大娘,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王大娘。我回到公司,找到原始记录,按照地址上的电话,给“王平安”打了个电话,打算劝一劝他,让他回家看看老人。

⑰电话接通了。当电话那端的“王平安”得知是我打过去的电话时,他说了实话:“大哥,我不叫王平安,我叫幸福,是王平安的工友,原来都在一个煤矿干活,有一次煤矿出事故,王平安被埋在了下面。那是个小煤矿,出了事故,老板跑了,工人也都解散了……没有人对这起事故负责。我从煤矿跑出来后,做起了快递。因为在煤矿上我跟王平安要好,我知道他家里有个老娘。我不想让老人知道平安去世的消息,就隔三差五发个快递,为的是给大娘报个平安的消息,让老人家放心”

⑱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幸福兄弟,你知道吗?王大娘因为思念平安,眼睛都哭瞎了。”

⑲“……”电话那端半晌没有说话,但我捕捉到了细微的喊泣声。

㉑半个月后,我骑着摩托去给王大娘报信,说她的快递到了。

㉒王大娘惊喜地说:“是,是不是俺,俺的儿子回来了?”

㉓我用眼神鼓励跟我一块来的幸福。

㉔幸福迟疑了一下,然后走上前,一下子把瘦小的王大娘抱在了怀里:“娘,是我,我,我是平安。”

㉕我看到,王大娘的眼角淌出了泪水。

(作者:侯发山。有删改)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央视开播的《朗读者》别具一格,24小时内,豆瓣评分已达9.4。节目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相结合,由嘉宾们朗读曾经感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的文字。首播后,各方好评不断,节目嘉宾、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的译作在图书网站登上热搜;首播次日一早,杭州图书馆门前的“朗读亭”已有读者排起长队。不少观众在社交媒体上自发推广,称其“如一缕清风,拂过我们希望亲近文化的心”。

    “刷过屏”的综艺节目不止《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掀起的诗词热尚且滚烫,台网两端同播的《见字如面》至今还在朋友圈引发讨论。若要为这些节目寻找相通之处,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教授用“慢”来定位,“满荧屏都是明星玩游戏的氛围里,这些节目都是慢下来、静下来,读信、背诗、朗读,用稀缺而有价值的内容来做电视。”

当“慢综艺”节目不再是单纯消费明星的快餐食品,而是努力用感人的故事、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世界文学养分以满足观众时,观者的收获是传承文化和伦理价值,也是打开眼界与心胸。而这些恰能帮助我们构建当代人的精神风貌,以免在物质丰盈的时代出现精神贫血。何妨“慢”下来,文化可以浸润心灵。

摘自《 文汇报》有删改

材料二

        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一波接一波的热潮掀起背后,中华文化穿越历史与现实,扣响了越来越多人的心门,“文化自信”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

        回顾过去,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少不了G20杭州峰会的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演出让世界惊艳,也让世界记住了中国和中国文化,向内“传下去”与向外“走出去”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融合。

既要“走出去”,也要“传下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对于文化自信的关键词是传承和发展。“文化自信就是对自我文化的信念”。他建议,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程,这对于青少年的培养、对于文化自信的坚守都非常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重在活化,活在当今艺术的创造中,活在年轻一代的心中。”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近来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影视剧“走红”的案例还有不少。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受到热捧,近来又掀起一股历史正剧热,《于成龙》等都广受好评。这些彰显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蹿红,再次说明传统文化本身并不缺乏群众基础,关键还是在于表现形式上,能否“与时俱进”。传播技术的迭代和流行文化的强势普及,一方面,令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一定冲击,但另一方面,其实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意表现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载体。

许多致力于传承传统文化的文人志士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白先勇做了大胆的创新,将时尚作为演出的美学标准之一,制作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让一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传统名著带有符合今日审美的时尚色彩,用美到极致的画面和舞美力求获得青年人的喜爱。当这部作品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演出时,受到了热烈追捧。自那以后,北大学生自发组成了昆曲社,自觉传承与发扬昆曲文化。这样一个从“被打动”再到“去打动别人”的过程,其中有不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思考与借鉴的。

       根据传统文化改编的戏曲作品、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综艺节目的大热其实已经初步形成了对传统文化创新转化和发展,但这个过程没有止境,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如何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仍有待全社会尤其是文艺创作者的努力。

  摘自《 舜网.众说时评》

写作(68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