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云南省昭通市市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5月联考(二)试题

作者UID:19708797
日期: 2024-12-26
月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诗歌以赋、比、兴为叙述的基础,重视诗歌表述中的铺陈、寄托和讽谕,模糊了叙事和抒情的界限,也使客观叙事中常有主观情感的渗入和表露。

赋、比、兴是中国诗歌技法的源头,奠定了中国诗歌缅邈情致的整体风格。“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意在尽抒其情而畅达其旨,如《卫风•氓》中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言女子韶华正值,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喻女子容光不再。“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意在引事引言不致唐突,起接吻合浑然无痕,如《周南•关雎》以关雎兴渚到君子淑女之恋,《卫风•淇奥》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言及君子之德。比是通过对物形或物性的把握来征验或描述未知事物和陌生客体。与兴相比,物我关系比较疏朗,这种把握包含着一些判断、思考、分析、比较的因素,即所求的不仅是外在的形似,而且还有意神上的相通或相应。这种人与自然物性同构、人与自然物态相印的心理意识极大地增强了中国诗歌的文化内涵,对兴寄遥深的风格起了推动作用。到了汉魏时期,随着天人关系认识的深入, 艺术视角逐渐拓展到自然环境、古今演变、天地万物和人际异同,在这些诗歌叙述中,自然不再是一个独立于人的外在,也不仅是为人所利用的客观,而成为诠解人类行为的 “非异己的存在”,与人、事件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进一步强化了中国诗歌重视感发、融汇情景的艺术特征。

出于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的强烈关注,中国古典文学非常强调艺术创作的现实功用。主张利用诗歌进行讽喻、赞美以及抒写怀抱,并在诗歌叙述深层蕴涵着或隐或现的创作动机。《论语•阳货》记载孔子论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代表了儒家乃至先秦时代学者对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功用的经典评论。同时或稍后,《左传》的“诗言志”,《国语》的“献诗讽谏说”,都强调文学反映现实、服务政治的作用。此后,庄子的“诗以道志”、荀子的“诗以明道”、韩非子的“以功用为之的觳”、刘安的“怨刺”说、《乐记》的 “教化说”、《毛诗大序》的“讽谏说”等,都将诗歌的讽喻作用作为评价的首要标准。先秦经典对诗歌功用的强调,决定了中国诗歌重视寄托和讽谏的创作特征。胡应麟《诗薮》(内编卷2)以“寄兴无尽”评《青青河畔草》,意在赞许其中深厚的感情寄托。沈德潜《古诗源》(卷6)评阮籍诗“兴寄无端”,乃概括阮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的特征。陈子昂言“彩丽竞繁,兴寄都绝”,意在批评齐梁诗歌“彩丽竞繁”的风格,要求诗歌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历代诗论多以能寄托者为上,陈延焯《白雨斋词话》(卷6)言:“托喻不深,树义不厚,不足以言兴。深矣厚矣,而喻可专指,义可强附,亦不足以言兴。”正是这种对诗歌叙述客观功用的强调。

从客观上说,寄托是讽谏意识和美刺观念对文学的要求;从主观上看,寄托正是比兴手法在诗歌叙述时的内在追求。为了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志向和见解,作者必须选择那些具有譬喻、象征意味的自然风物、人情世态来形容自己的内心感受。这就自觉或不自觉地要求作者在“言事”时,釆用委婉曲折的方法,言近旨远地流露出所要表露的真实意图,使阅读者能在比喻和寄托中体悟到所要表达的内容。

我们如果把中国古典叙事诗和古典抒情诗区分讨论, 似乎有着一定的界限,但同时必须注意到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模糊区域,也就是叙事和抒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呈现出一种混融的状态,叙事一极的顶端是具有人物、情节和环境的“经典叙事”,抒情一极的末端也是具有浓郁情绪宣泄的“经典抒情”,而大量的古典诗歌,都是在非经典的叙事和抒情中,完成了诗歌的叙述。

(节选自曹胜高《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叙述特质》,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

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而这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经》大多是四字一句,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诗经》里的第一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原则上是两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这首词写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天宝之乱。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有来历,“秦娥”出自汉朝的一首古乐府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因此秦氏楼上的女子秦娥就代表着美丽的女子。李白的这首词看起来是一首平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词,可是它写在安史之乱之时,其中就有了深意。这部作品带给我们非常丰富的联想。“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你听到那吹箫的声音,像哭泣一样呜咽,那楼上的女子每当月明的夜晚就怀念起远离的人。“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是首都长安送别人的地方。可是这首词中让人怀念的人,可能不是指爱人,而是逃难到西蜀的唐玄宗。“乐游原上清秋节”,乐游原是长安郊外的一处草原,乐游原到了凄清冷落的秋季,越发惨淡。“咸阳古道音尘绝”,从长安出发,在咸阳古道远行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回来。玄宗到了四川,“音尘绝”,留在长安的诗人或百姓心断望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在夕阳残照之下,一阵秋风吹过,“汉家陵阙”,这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是我们的宫阙。从最后的两句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慨。所以,读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你要把它的内容、深刻的感情读出来。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诗人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

(摘编自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

材料二:

中华诗词从发源至今已经3000多年,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这既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华诗词事业向前迈进,取得更好成绩,是摆在诗词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民群众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应当在诗词作品中找到启迪。这就要求诗人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诗人除了要有较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较好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

诗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小众文学”。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锁定在一个小天地里。例如,通过成立演艺界诗词工委,让中华诗词插上舞台艺术的翅膀,飞得更高、传得更远。诗词一经朗诵、演唱和表演,就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更富有欣赏价值,进一步强化了诗词的感染力,提高了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今,中华诗词正在从“小众文学”走向“大众文学”。

关于诗词的创作与评价,自古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这套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诗词理论也应当与时俱进。唐诗宋词的巨大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今人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标准,制约着当代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需要加以突破。

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很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从小时候背诵古诗词开始的,其中满载着家国情怀、描绘着壮美山河、萦绕着思乡之情。不少青年人在儿童时代背诵过很多古典诗词作品,可是后来很多人把它丢了,非常可惜。我国青年人现在参与中华诗词创作的人还相对较少,迫切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另一方面,青年也需要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青年的精神滋养,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对青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摘编自党云峰《周文彰:发挥中华诗词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如果不想听逝川在初冬时节的悲凉之声,那么只有打捞泪鱼了。

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她还常年备着男人喜欢抽的烟叶,几杆铜质的烟锅齐刷刷地横躺在柜上,你只需享用就是了。

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河对岸的林带一片苍茫。她再次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胡刀怀中拥着一包茶和一包干枣,大约因为心急没戴棉帽,头发上落了厚厚一层雪,像是顶着一张雪白的面饼,而他的两只耳朵被冻得跟山植一样鲜艳。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要是泪鱼下来时她还生不下来,吉喜大妈,您就只管去逝川捕泪鱼,唉,真的不是时候。还差半个月呢,这孩子和泪鱼争什么呢……”胡刀垂手站在门前翻来覆去地说着,并且不时地朝窗外看着。窗外能有什么?除了雪还是雪。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当然这里没有人遭灾,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守在逝川旁都是大有收获的。

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关好火炉的门,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吉喜望了望逝川,它在初雪中显得那么消瘦,她似乎能感觉到泪鱼到来前河水那微妙的震颤了。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这个可怜的老渔民在七十岁那年成了黑熊的牺牲品。年轻时的胡会能骑善射,围剿龟鱼最有经验。别看他个头不高,相貌平平,但却是阿甲姑娘心中的偶像。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然而胡会却娶了毫无姿色和持家能力的彩珠。胡会结婚那天吉喜正在逝川旁刳生鱼,她看见迎亲的队伍过来了,看见了胡会胸前戴着的愚蠢的红花,吉喜便将木盆中满漾着鱼鳞的腥水兜头朝他浇去,并且发出快意的笑声。胡会歉意地冲吉喜笑笑,满身腥气地去接新娘。吉喜站在逝川旁拈起一条花纹点点的狗鱼,大口大口地咀嚼着,眼泪簌簌地落了下来。

    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他没有娶她的原因。胡会说:“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吉喜恨恨地说:“我有能力难道也是罪过吗?”

吉喜想,一个渔妇如果不会捕鱼、制干菜、晒鱼干、酿酒、织网,而只是会生孩子,那又有什么可爱呢?吉喜的这种想法酿造了她一生的悲剧。在阿甲,男人们都欣赏她,都喜欢喝她酿的酒,她烹的茶,她制的烟叶,喜欢看她吃生鱼时生机勃勃的表情,喜欢她那一口与众不同的白牙,但没有一个男人娶她。逝川日日夜夜地流,吉喜一天天地苍老,两岸的树林却愈发蓊郁了。

    吉喜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了,她开始沉静地迎接她头上出现的第一根白发,频繁地出入一家家为女人们接生。

午后了。产妇折腾了两个小时,倒没有生产的迹象了,这使吉喜有些后怕。她从窗户看见许多人往逝川岸边走去,他们已经把劈柴运去了。一些狗在雪中活跃地奔跑着。

产妇又一次平静下来,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产妇说:“我自己。你告诉我怎样剪脐带,我一个人在家就行,让胡刀也去捕泪鱼。”

    吉喜嗔怪道:“看把你能耐的。”

    夜越来越深了,胡刀已经从逝川打上了七条泪鱼。他抽空跑回家里,看他老婆是否已经生了。

    “吉喜大妈,我守她一会儿,您去逝川吧。我已经捕了七条泪鱼了,您还一条没捕呢。”胡刀说。

    “你守她有什么用,你又不会接生。”吉喜说。

     吉喜喝了杯茶,又有了一些精神,她换上一根新蜡烛,给产妇讲她年轻时闹过的一些笑话。产妇入神地听了一会儿,忍不住笑起来。吉喜见她没了负担,这才安心了。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 吉喜大叫着:“胡刀胡刀,你可真有造化,一次就儿女双全了!”

    “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将鱼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她想着当年她浇到胡会身上的那盆刳鱼水,那时她什么也不怕,她太有力气了。一个人没有了力气是多么令人痛心。她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苍白的网摊在岸边的白雪上,和雪融为一体。

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一心一意地收着网,被收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么也没看见。她低低地骂了上帝一句,跌坐在河岸上。

吉喜慢慢地站起来,将两片鱼网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她抬头望了望那些回到渔村的渔民和渔妇,他们的身影飘忽不定,他们就快要回到自己的木屋了。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吉喜用尽力气将木盆拖向岸边。她跪伏在岸边,喘着粗气,用瘦骨嶙峋的手将一条条丰满的泪鱼放回逝川。这最后一批泪鱼一入水便迅疾朝下游去了。

(有删减)

古诗文阅读(3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人。何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在贡籍中甚有声,王禹偁尤雅重之,闻于时。淳化三年举进士,及第又得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陕州。历右正言,改右司谏。真宗初,何献五议,上览而善之。咸平二年,举入阁故事, 何次当待制。是冬,从幸大名,诏访边事。何疏曰:“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阏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将帅者何?或恃勇无谋,或忌功玩寇,但全城堡,不恤人民。边奏者何?护塞之臣,固禄守位,老幼杀伤,托言他盗。不救援者何?缘边州县,如辅车唇齿之相依,托称兵少不出,或待奏可乃行。俟辇输者何?敌骑往来,焱驰鸟逝,赢粮景从,万辆方行,迨乎我来,寇已遁去。此四者,当今急务。”真宗览而嘉之。俄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副使,又择州县守宰,省三司冗员,遴选法官,增秩益奉。未几,徙两浙转运使,加起居舍人。景德初,代还,判太常礼院。俄与晁迥、陈尧咨并命知制诰。何先已被疾,勉强亲职。一日,奏事上前,坠奏牍于地,俯而取之,复坠笏。有司劾以失仪,诏释之。何惭,上章求改少卿监,分司西京养疾,上不许,第赐告,遣医诊视。医勉其然艾,何答曰:“死生有命。”卒不听。是冬卒,年四十四。上在澶渊,闻之悯惜,录其子言为大理评事。何乐名教,勤接士类,后进之有词艺者,必为称扬。然性褊急,不能容物。在浙右专务峻刻,州郡病焉。好学,著《驳史通》十余篇,有集四十卷。

(节选自《宋史·孙何传》有删改)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掌灯清影立,开卷暗香流”,在阅读《乡土中国》《乡土情结》等作品时,很多人都会产生此种感触,并极其自然地想说说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__的旅游圣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________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的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了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