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库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1-2022学年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04 中考模拟 来源:出卷网

单项选择题(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这反映了当时(   )
A、 社会生产的进步
B、 民族交融的加强
C、 诸侯争霸的终结
D、 天子地位的下降
图为清政府授予西藏宗教领袖的金印和颁发的金瓶。对这一做法,理解正确的是(   )
A、 标志着西藏开始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B、 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 严重影响了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D、 密切了中央与西北民族地区的联系
1870年代后期,在临近四川偏僻地区的云南昭通,一位外来游客看到商店里陈列着不少洋货,有洋布、钟表、纽扣、玻璃、洋铁器等。由此可见(   )
A、 洋务运动取得重大进展
B、 西方殖民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C、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 当地居民具有较强购买能力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主动宣布废除沙俄政府在中国获得的若干特权,三次对华宣言也展示了苏俄外交的公开性与正义性,获得中国社会的欢呼。苏俄的这一举动(   )
A、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 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发生
C、 加速了《青年杂志》创刊的进程
D、 导致了袁世凯复辟的彻底失败
电灯进入中国时,有人认为是取火于天,有违天意,用之将被雷击;还有人认为,自来水有碍健康、铁路火车有碍风水等。这一现象( )
A、 说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B、 反映出政府的腐败无能
C、 影响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 保护了民族的传统文化
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人类文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B、 大河文明较海洋文明有明显优势
C、 早期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
D、 地理位置是文明产生的根本原因
有学者指出,欧洲的文艺复兴并不以科学为导向,其代表人物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中世纪的某些思想方式,他们仍然相信占星术,并把它与天文学混淆。这说明(   )
A、 文艺复兴不是真正意义的思想解放
B、 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的影响不大
C、 绝大部分人文主义者缺乏科学精神
D、 思想解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下图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示意图。由此可以判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共和国成立"光荣革命"爆发(   )

A、 彻底推翻君主制
B、 过程反复曲折
C、 发动了人民群众
D、 影响特别深远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这表明(   )
A、 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B、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C、 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D、 凡尔赛体系的瓦解

材料论述题(2题,每题12分,共24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措施

内容

目的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 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缴纳役钱

限制官僚特权,増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 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 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 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 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_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 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一一摘编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下)

材料二:"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

——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

材料三:1944年,美国农业部长华菜士访华期间,谈到罗斯福时代的美国与王安石时代的中国经济形势非常相似。……有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是王安石的经济智慧拯救了饥饿的美国农民。

——摘编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20世纪 30年代的新政》

材料四:从南宋起,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基本上都处于负面的状态。到了晚清,梁启超第一次用现代理念对王安石做了全面的研究,并对王安石变法给予积极的评价。改革开放以后,受民主思潮和民本思想的影响,发现王安石变法也损害了下层民众的利益,一些宋史学者提出了否定的、商榷性的意见。在80年代后的宋史学界,这种争论几乎成为一种常态。

——摘编自虞云国、张钰翰《去符号∶还原真实的王安石》

请回答∶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中西方教育发展简况(节选)

国家 (地区)

时期

发展简况

中国

清末时期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 堂等一批新式学校,除了开设语言文字课程外,还开设算学、 化学、天丈、医学等课程。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 大学堂,准备设天学(附算学)、农学、工学、医学、商学 等十科。

新中国时期

中国政府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义务教育法》,在20世纪末已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扫除 了青壮年文盲。中等教育取得长足进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 育并举,满足各种教育需要。高等教育也有很大发展,学科、 专业丰富,培养了大批人才。

西欧

中世纪时期

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大 学。当时,大学的课程有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 天文、音乐、法学、医学、神学等。

近代以来

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 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 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 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大众的文化水平, 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整理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上、八下)及《世界历史》(九上、九下)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