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没有哪个社会没有传统,即使现代社会也离不开传统,传统文化依然发挥着作用。其实, 法治本身也可以成为传统。不过在前现代的乡土社会里,传统文化的力量更大、更重要。这都是相对而言的。现代社会传统也在不断更新,比如中国就有民国前的传统,1949 年前的传统,1949 年到改革开放的传统。
事实上,在传统社会里,因为环境变化的缓慢,人们应付生活的一套文化和规范也就变化很小了。当事人往往意识不到有什么变化,但是变化缓慢并不等于不变化。宋朝的社会生活与唐朝的就很不一样,唐朝的文化就比宋朝的文化开放得多。
这就是说,传统社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因为其变化缓慢,对一代人而言,几乎感受不到,能够赶上改朝换代大变革时代的人毕竟是少数,总体文化是“天不变,道亦不变”。在传统社会中,想做点改革,难乎其难,即使环境变化了,要求新文化适应新环境,传统也是惰性极大,阻力重重。
礼虽然是靠着传统力量来实施的,但是它主要是把传统内化为个人的价值和规范取向。因此,费孝通说“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 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但是,我怀疑,对于那些如殉葬的礼,被活埋者也会主动? 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对这种从现在人道主义角度看不人道的“礼”,是被迫的,甚至强制执行的,如同法律的强制执行一样。
人们对于那些温和性的“礼”大概是比较主动地接受的,甚至“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 所谓‘富而好礼’”。费孝通说:“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例如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讲“爱”的。我想这种礼大概是周代别尊卑的和交往礼节性的“礼”,不是不人道的“礼”。不知这方面的专家如何看。但是,孔子后时代,礼是在不停地演化着的。不管怎么说,这种乡土社会的秩序,就是靠这些“礼”来维护着的。比如家族祭祀,就是一种“礼”。
(选自陈心想 《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 的社会。其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
的规则,“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传统。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人口流动很小,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 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 字本来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 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 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象是人们的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 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 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 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