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知识竞赛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04-16
竞赛测试
积累(21分)
阅读( 55分 )
文学类文本阅读

拍不好的镜头

符浩勇

①采访车颠簸了三个多小时,在弯仄的山路上爬行了三百多里路,终于在一排简陋的建筑物前停下了。这就是鸡嘴岭乡政府,是我们这次县电视台“劳模风采”专题摄制组的最后一站。要不是这里出了一个劳模教师,一般谁也不会提出到这个地方来采访。

②乡政府秘书老林等人在大门外等候多时,日头已半天高了,个个已是汗流浃背,却还是满脸喜气地把我们迎进了简陋的办公室,屋里守候的忙着拿上椅凳,端上热腾腾的茶。寒暄了一阵后,我们提出要去乡小学校去看看劳模张老师。“啊呀,不巧,张老师的老母亲身体不舒服,一放学他就赶着回去了。”老林说。

③我们明显因为张老师的傲慢而不快,但还是问:“张老师家离这里近吗?近的话,我们可以赶到他家里去拍几个镜头也好。”

④老林引我们走出乡政府办公室门口,手指了指对面的大山说:“喏,张老师家就在那山腰上。”

⑤我们定睛看去,果然见对面迷蒙的大山上散落着一些青瓦白墙的民房。我们中有人说这些房子是怎么建造的,莫不是飞腾上去的?或者是神仙下凡给造的。老林说:“你们看见的这些房子仿佛就在眼前,可是隔着三道半山梁,快走也要半天呢,要当面采访他要等明天了。”老林接着叹口气说,“也难为了张老师,家里农活要顾上,学校的课也不能落下。这几十年,他就是这么山上山下地跑,硬是教出了那么多孩子上大学。”

⑥当天夜里,我们在乡政府招待所住下,并不忘做好采访的侧面佐证,不少人感叹,就张老师为了孩子山上山下地跑,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子!这些年洒下的汗珠可也滋润了路边的山花。张老师的劳模,完全是靠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⑦次天一早,我们匆匆用过早饭,便踏上了山路。刚走过第一道山梁,我们就开始停停歇歇的,有一搭没一搭说着话。攀上第二道山梁时,一边是陡峭的石壁,一边是万丈悬崖,我们已是屏声敛气,心悬到了半空。爬进第三道山梁了,我们出了一身热汗都顾不上擦,备用的水几乎喝完了。到达半山腰时,老林领在前头,看到远远的雾地里,晃动着一个人影,喊了声:“喂,谁在那呀?”那边粗着喉咙答话过来:“我呀,乡小学的老张。”老林一阵欢喜,紧跑着步子迎上去。

⑧我们气喘吁吁松了一口气,走近才看清是一个老农模样的人在地里忙着干活。大家都想不到这个人就是带出了二十个大学生的教师劳模张永光。从他的身上,唯一能嗅到教师味道的是一双闪着智慧的眼睛和一件口袋里插着两支钢笔的旧皱的白衬衣。

⑨老林介绍说:“县电视台的同志来采访你,给你拍录像,要上电视呢!”

⑩张老师眼里闪过一丝亮光,嘿嘿笑了几下,搓着手说:“辛苦你们了,到屋里去坐。”

⑪张老师的家陈设简陋,是一个典型的山里农家,屋门口的一个土篱笆围成的小院里,一个老太太就是张老师的母亲,正在抛谷子喂小鸡。老林还告诉我们,张老师的妻子前些年得了急病,来不及送医院,早走了。他的一个儿子在外面城里打工,一个女儿还在读高中。家里的一切都要张老师一个人撑着。

⑫在文字记者采访张老师后,我们便把场面稍微布置了一下,让张老师坐到墙边的桌子旁,手里捏着一支钢笔,做成批改作业的状态。这时候摄像师的镜头对准了他,灯光打开了,满屋子照得白晃晃的,摄像师说了一声:“准备,开始。”打开了镜头。张老师忽然一下子跳起来,满脸尴尬相:“我拍不好的,我拍不好的。”我们便劝张老师放松一点,尽量做到跟平时一样,接着,让他重复来一次。可当灯光一打开,他又说:“我拍不好的,我拍不好的。”他伸出一双粗糙的手连连摇摆。我们只好停了下来,让老林去做工作。老林脸涨得通红,满头汗水地把张老师拉到一边,做了半天思想工作,张老师总算配合了一次,可是最终拍下来的他还是一脸拘束不自在的样子。

⑬回到县城,我们忙碌了三天,“劳模风采”专题节目制作终于接近尾声,我们谈起采访张老师拍录像的模样,不禁感慨了一番:难得一辈子扎根山村!可等到取舍张老师这一节镜头时有些为难了,台里领导说:“不好取舍的镜头都剪掉吧,只要有他一个镜头就行了。”

⑭当我们完成剪掉张老师的那些难堪镜头时,忽然接到一个从鸡嘴岭政府打来的电话:张老师去世了。我们惊骇得说不出话来。怎么会?……我们离开时,张老师他不是还好好的吗?

⑮老林电话里悲痛地告诉了事情的原委:那天,我们采访组走后,张老师的老母亲吵着要看看电视里的儿子。张老师上了电视,他心里也很激动,便盘算着购买一台电视机。昨天,他到附近的镇上办事,顺便捎带了一台电视机回来,路上搭了一辆拖拉机回家。不料在这条山岭上,九曲十八弯,拖拉机翻落进几十米的山沟里。在救出两个小孩后,张老师却再也上不来了。

⑯采访组的人全流了泪。我们坐到机房里,拿出那盒录像带,看了一遍又一遍……电视里张老师一双粗糙的手挡在胸前,他说:“我拍不好的,我拍不好的。”静得出奇,谁也不再说话。

(《山西文学》2020年10期)

非文学类文本

阻断疾病传播,公筷公勺应成餐桌标配

同吃一盆菜可能吃出多种疾病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邀约三五好友同桌共餐,对酒当歌别有一番情趣,但一不留神,也可能把病毒、细菌打包吞下。有研究显示,人群中食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在不断增加。而“共餐共食”,为细菌和病毒提供了进入人体的可趁之机。

1月底,南京一家庭一次聚餐,导致7人先后确诊患上新冠肺炎。哈尔滨一家庭9人聚餐,9人均为确诊病例。除了新冠病毒,可以通过粪口传播的幽门螺杆菌、甲肝病毒、伤寒杆菌、手足口病,都是潜在危害。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微需氧的螺旋状的革兰阴性细菌,能引起胃部一系列病变,例如胃癌、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成人和儿童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等疾病,全球约50%的人携带。

                                 

抵挡可经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的新冠病毒,分餐制可谓一道健康屏障。

分餐制为人类抵御细菌、病毒构筑健康防线的同时,也会间接带来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合餐可能不太好控制进食的量,每餐吃得多,能量摄入过多,易引起超重肥胖,超重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江苏苏州市立医院消化道内科副主任医师闵寒认为:“围桌合餐时,可选择的食物很多,有的人可能会挑食,例如蛋白质摄入过多,会增加肾脏负担;海鲜吃得多,可能有患痛风的隐患,但分餐制有利于控制食量,便于营养均衡摄入。”

各种原因影响公筷“流行”

每当一次流行性传染病爆发,分餐制都会被大力倡导。非典之后,使用公勺公筷的呼吁曾一度流行。《非典期间与非典后期居民相关健康行为比较》一文指出:非典期间,在外出就餐的人群中,总是和较多使用公筷者比例为12.1%和24.8%,但非典疫情结束,这一数据比例即下降至11.2%和22.7%。

而一些餐饮企业认为实行分餐制增加了人力成本,也需要占用更多的碗盘、筷勺,餐具成本提高,所以推广分餐制一直存在困难。有些地区几十万户餐饮服务单位,推行分餐制的不到10%。

专家们表示,健康意识不足也是影响分餐制落实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新华网对近2万名网友的问卷调查显示,四成网友赞成分餐制推广,而三成网友则表示反对。从整个社会来看,只有少数人有分餐意识,想分餐或使用公筷的人反而常常让人觉得“另类”。

各地尝试改革或将加速分餐制推广

不过,这次新冠疫情让人们开始反思很多日常习惯,用餐成为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而近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更是明确表示,下一步将总结一些地方推广分餐制的经验,将好的做法形成制度,进行推广。

而推广使用公筷公勺也正在纳入饭店的日常管理环节。3月8日,江苏泰州发布《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这是全国首个出台的地方性公勺公筷使用标准。3月24日,宁波市在浙江省率先推出统一定制公筷以区别普通筷子。此外,北京、上海、河北、湖南等地也明确倡议使用公筷公勺。

对不同的企业、场景可以尝试不同的分餐制,例如大型、高档次的餐饮企业,可以推行“位上菜”,即按位上菜、一人一份;中小型餐饮企业,可以尝试多用公筷公勺;居家用餐,家庭成员可以使用固定碗筷,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爱护他人。

[相关链接]

中国分餐历史远超会食历史。最早的史前氏族文化阶段,食物是共同所有,食物加工后,按照人数平分,然后各自进餐,这是最原始的分食制。到了商周时期,中国人开始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人各一份,分食制成为非常厚重的一种饮食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高足坐具,这促使大家开始同桌而食。到了唐武周中期后,国家空前繁荣,达到鼎盛,此时分餐与会食并存,会食成为主流。不过,在这段时期,用餐方式仍有过渡期多元化特征。到宋代时,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出现在餐厅里和饭馆里。到明清时期,会食制就完全成熟流行了。

(选自《科技日报》4月21日,有删改)

写作(4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