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陕西省榆林市两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6月第二次月考试卷

日期: 2025-04-15 月考试卷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面是1912~1918年中国外贸进出口状况表。1915~1918年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 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
C、 民族资产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农业总产值增长48.5%。这反映了新中国(    )
A、 改变了建国初期的经济落后状态
B、 彻底摧毁了封建地主剥削制度
C、 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 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成效显著
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广东省大力引进口本及欧美为主的IT制造业,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2000年后,广东省又重点引进批以石油、汽车等工业为依托的国际资本。这一现象(    )
A、 反映了广东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B、 体现了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成就
C、 表明中国制造业水平逐渐占世界主导
D、 表明亚太地区实现了和平与稳定
据统计,到1925年底、苏联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水平的87%,工业总产值达到战前的3/4,铁路货运量为战前的80%,国内商品周转总额达到战前水平的77%。这些变化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A、 推动了苏联国内战争的胜利
B、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D、 使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得到增长
下图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经济发展情况(年平均增长率 %)。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 产业结构失衡加剧
B、 国民经济日益失去活力
C、 经济重心转向农业
D、 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下面所示漫画反映了(    )

A、 霸权主义依然盛行
B、 区域集团化受到挑战
C、 逆全球化思潮涌动
D、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期,随着私田的大量开垦公田逐渐荒废,井田制遭到破坏并逐渐瓦解。北魏至唐前期,中国一直实行均田制。唐代均田制的实行把军队和广大农民安置到了土地上,达到了安定军心和民心的目的。如贞观时,“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贵粮,取给于道路焉”。由于农民获得了土地,极大地刺激了生产力的提高,土地开垦日益扩大,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致使粮食价格大幅度下降,国家财政也日益富裕充足。所以,唐前期百余年间国力强盛,威震中外,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摘编自王红雷《祈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之演变》

材料二: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从1953年开始,中国开始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变土地私有制为公有制。实践证明,它是不利于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否定了农民个人的物质利益,无法有效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0年代后期,土地改革旨在全国范围内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使得生产关系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结果违反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在积极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土地国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这一土地制度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摘编自唐丽霞《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所以获得广泛深入的发展,就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应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导致的大萧条,掀起了广泛持续的国有化浪潮,建构起国家垄断资本这一资本主义稳固的经济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的私有化浪潮,国有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以美、英为主导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尊崇新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监管。2008年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的爆发,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的终结,发达国家的政治重新迈入另一个大的循环周期:凯恩斯主义和大政府时代,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干预和监管的恢复和加强,直接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深化。

——摘编自刘儒《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发展》

材料二:正如一些苏联学者指出的:“这样全面的工业改革,不言而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该经过几个州若干年试点后,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改革的结果使企业下放过了头,权力分散过了头,从而削弱了国家对国民经济必要的集中统一领导和计划管理,致使地区的“分散主义”和“本位主义”泛滥。从改革方法来看,赫鲁晓夫往往竞个人的主观愿望,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推行改革。对此苏联学者布拉尔茨基发表的文章分析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是不彻底的和低效益的。其原因是他用传统的行政方法、官僚主义方法搞改革,不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没有发动劳动人民为改革而斗争。

——摘编自陆南泉《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冷战结束后,国际军事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渐渐退居次要地位,而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轻重正开始走上前台,进入主战场。在本国的技术、人力、资源、资金都有限的条件下,加入区城集团无疑可以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可以借助其他经济实力强大和资源、资金雄厚者发展本国经济,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落后局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多数国家陷入滞胀或负增长阶段,导致各国、各经济主体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从生产、贸易、金融三个角度看,区域集团化都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益,刺激经济增长并加快全球化的进程。由于加盟国之间缔结自由贸易协定,从制度上确立自由贸易体制的区域性经济联合组织迅速增加。同时,区城集团内部的平等协商与互利合作,这在总体上有利于本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国际舞台上不仅扮演着经济角色,也扮演着重要的政治角色。

——摘编自谢晓平王淑芳《区域集团化对当前世界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国际贸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呈现出若干新特点。据专家测算和世贸组织统计,二战前工业制成品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只有40%左右,1990年这一比重。上升到70%,1995年后保持在80%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据世贸组织统计,从1980~2003年,国际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总体上快于货物贸易增长速度,同期服务贸易规模从3643亿美元增加到17626亿美元,增长了3.8倍,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已超过19%。由于实体部门间国际交换的价值实现离不开金融服务,而且其实现程度又日益受到金融产品交换本身的市场变化规律的支配,其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不仅成为国际垄断资本巧取豪夺的重要领域,而且成为各国政府防范经济风险的重点。

——摘编自裴长洪林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的新发展》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