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江苏省常州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联合调研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10-05
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近些年来,我们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建筑学院做过讲座,讲得最多的主题就是如何“重返自然之道”。对此,传统中国有几点基本理解:自然体现着比人类更优越的东西,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学生要对老师保持谦卑的态度;自然直接和道德准则相关,自然体现着比人类的所为更高的道德准则。

在我们考虑建筑、城市、生产、建造之前,首先应该反省我们面对自然的态度,我们需要重新树立自然比人造的建筑和城市更加重要的观念。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意遍布城乡的国家,但是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一种如同被时间机器挤压的快速发展,一切都无暇思考。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种自然、建筑、城市彼此不分的体系的价值,意识到它表达着比现在惯常的建筑观更高的道德与价值,我们就有必要在新的现实中重新创建它的当代版本。

不过,把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想象成与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完全不同的东西肯定是一种误解,在我们看来,它们之间只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却是决定性的。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里,自然曾经远比建筑重要,建筑更像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物。人们不断地向自然学习,使人的生活回复到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一直是中国的人文理想。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在每一处自然地形中总是喜爱选择一种谦卑的姿态,整个建造体系关心的不是人间社会固定的永恒,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建造方式力图尽可能少地破坏自然,材料的使用总是遵循一种反复循环更替的方式。在一栋被拆毁的民居里,我们经常可以发现1000年材料的累积。反复使用某些材料,这不仅是出于节约的考虑, 实际上,我们从这种方式读出的是一种信念,人是有可能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的。而在西方建筑文化传统里,自然与建筑总是以简明的空间区隔方式区别开来,自然虽让人喜爱,但也总是意味着危险。

之所以要探索一种中国本土的当代建筑,是因为我们从不相信单一世界的存在。所以,我们工作的范围,不仅在于新建筑的探索,更加关注那个曾经充满自然山水诗意的生活世界的重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它们的建筑传统都曾经是生态的。而当今,东西方之间最具普遍性的问题就是生态问题。建筑学需要重新向传统学习,这在今天的中国更多意味着向乡村学习,不仅学习建筑的观念与建造,更要学习和提倡一种与自然彼此交融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意识里,这种形而上的思考从来不能和具体的建造问题分开。我们要想办法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这也是我们在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同时大量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技艺掌握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如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传统,传统仍然必死,而传统一旦死亡,可以相信,我们就没有未来。

(摘编自王澎《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

材料二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当下,现代都市高楼林立,但古人笔下的绿水青山仍是令人神往的桃花源。作为承载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当代建筑,如何在钢筋水泥空间为人们营造栖息的诗意?如何以建筑寄托人文精神?追求自然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追求“自然”的建筑,不仅意味着从自然形象中汲取灵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建筑与自然发生关系;更意味着树立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美学追求。正如北宋山水画家郭熙所言,“身即山川而取之”。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追求的境界。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崇尚“自然” 不是单纯模仿古典园林样式,也不是盲目追求抽象的建筑形式,更不是为概念而概念,而是顺应生态环境、人文传统、建造法则,以独特的生命体验激发创造灵感。这样的创作观有利于设计者形成个人风格,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对话,解决“千城一面”之困境。

追求“自然”还意味着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观。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每年都有一批建筑尚未达到50年使用寿命便被拆除,既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又难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建筑遗产与历史文脉。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要从体制机制上着手改革,重视城市规划设计;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建筑师积极将节能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科技手段引入设计,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绿色,象征着自然、友好、创新与生机,也当成为中国建筑发展鲜亮的底色,为构筑和谐的人居环境提供指引。

(摘编自马苏薇《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

现代文阅读Ⅱ

北京人(节选)

曹禺

曾思懿:(提出正事)媳妇听说袁先生不几天就要走了,不知道愫妹妹的婚事爹觉得——

曾  皓:(摇头,轻蔑地)这个人,我看——(江泰早猜中他的心思,异常不满地由鼻孔“哼”了一声,曾皓回头望他一眼,气愤地立刻对那正要走开的愫方)好,愫方,你先别走。乘你在这儿,我们大家谈谈。

愫  方:我要给姨父煎药去。

江  泰:(善意地嘲讽)咳,我的愫小姐,这药您还没有煎够?(连连快说)坐下,坐下,坐下,坐下。

[愫方又勉强坐下]

曾  皓:愫方,你觉得怎么样?

愫  方:(低声不语)

曾  皓:愫方,你自己觉得怎么样?不要想到我,你应该替你自己想,我这个当姨父的,恐怕也照拂不了你几天了,不过照我看,袁先生这个人哪——

曾思懿:(连忙)是呀,愫妹妹,你要多想想,不要屡次辜负姨父的好意。以后真是耽误了自己——

曾  皓:(也抢着说)思懿,你让她自己想想。这是她一辈子的事情,答应不答应都在她自己,(假笑)我们最好只做个参谋。愫方,你自己说,你以为如何?

江  泰:(忍不住)这有什么问题?袁先生并不是个可怕的怪物!他是研究人类学的学者,第一人好,第二有学问,第三有进款,这,这自然是——

曾  皓:(带着那种“稍安毋躁”的神色)不,不,你让她自己考虑。(转对愫方焦急地)愫方,你要知道,我就有你这么一个姨侄女,我一直把你当我的亲女儿一样看,不肯嫁的女儿,我不是也一样养么?——

曾思懿:(抢说)就是啊!我的愫妹妹,嫁不了的女儿也不是——

曾文清:(再也忍不下去,只好拔起脚就向书斋走——)

曾思懿:(斜睨着文清)咦,走什么?走什么?

[文清不顾由书斋小门下]

曾  皓:文清怎么?

曾思懿:(冷笑)大概他也是想给爹煎药呢!(回头对愫方又万分亲热地)愫妹妹,你放心,大家提这件事也是为着你想。你就在曾家住一辈子谁也不能说半句闲话。(阴毒地)嫁不出去的女儿不也是一样得养么?何况愫妹妹你父母不在,家里原底就没有一个亲人——

曾  皓:(当然听出她话里的根苗,不等她说完——)好了,好了,大奶奶,请你不要说这么一大堆好心话吧。(曾思懿的脸突然罩上一层霜,曾皓转对愫方)那么愫方,你自己有个决定不?

曾思懿:(着急,对愫芳)你说呀!

曾文彩:(听了半天,一直都在点头,突然也和蔼地)说吧,愫妹妹,我看——

江  泰:(猝然,对自己的妻)你少说话!

[曾文彩嘿然,愫方默默立起,低头向通大客厅的门走]

曾  皓:愫方,你说话呀,小姐。你也说说你的意思呀。

愫  方:(摇头)我,我没有意思。

[愫方由通大客厅的门下]

曾  皓:唉,这种事怎么能没有意见呢?

江  泰:(耐不下)你们要我说话不?

曾  皓:怎么?

江  泰:要我说:我就说。不要我说,我就走。

曾  皓:好,你说呀,你当然说说你的意见。

江  泰:(痛痛快快)那我就请你们不要再跟愫方为难,愫方心里怎么回事,难道你们看不出来?为什么要你一句我一句欺负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小姐?为什么——

曾思懿:欺负?

曾文彩:江泰。

江  泰:(盛怒)我就是说你们欺负她,她这些年侍候你们老的少的,活的,死的,老太爷,老太太,少奶奶,小少爷,一直都是她一个人管。她现在已经过了三十,为什么还拉着她,不放她,这是干什么?

曾  皓:你——

曾文彩:江泰!

江  泰:难道还要她陪着一同进棺材,把她烧成灰供祖宗,拿出点良心来!我说一个人要有点良心。我走了,这儿有封信,(把信硬塞在曾皓的膝上)你们拿去看吧。

曾文彩:江泰!

[江泰气呼呼地由通大客厅的门下]

【注释】①《北京人》以三十年代初的北平为背景,以曾家三代人为主人公,讲述了旧中国封建大家庭逐渐走向衰落的故事。曾皓是老太爷,年六十三。曾文清、曾思懿夫妇是曾皓的长子、长媳。曾文彩和江泰是曾皓的女儿、女婿。愫方是曾皓的姨侄女,父母早逝,来到曾家。

古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数岁,切直廉平,赵王贤之,未及。会陈豨反代,汉七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赵王敖得出,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后数岁,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余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相毋与偿之。”于是王乃尽偿之。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数使人请相休,终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独何为就舍!”鲁王以故不大出游。数年,叔以官。太史公曰:孔子称曰“居是国必闻其政”,田叔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