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06-27
期末考试
基础(27分)
阅读(48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口普查“小贴士”

1、入学难?周围小区孩子多、学校少怎么办?

参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帮助政府决定在小区周边建设多少学校、分配多少教育资源。

2、看病难?周围医院少,就医排队时间长怎么办?

参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帮助政府决定在小区周边建设多少医院、分配多少养老资源。

3、出行难?车流拥挤,道路交通堵塞怎么办?

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能为生育、养老、教育、就业等政策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成为国家决策的重要依据,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零时,普查对象是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在境内居住的港澳台居民和外国人也属于普查对象。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七次人口普查特点对比

时间

特点

1953年

新中国第一次采用全面科学的方法开展人口普查;采用登记常住人口的办法,由户主到登记站登记。

1964年

首次将“文化程度”“职业”等加入普查项目,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提供了可靠依据。

1982年

首次对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是中国现代人口普查工作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

1990年

调查项目增多,拓展到21项,汇总资料丰富,为制定人口政策和人口规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确定人口社会问题提供了翔实数据。.

2010年

国务院于2010年5月12日颁布《全国人口普查条例》;首次将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

2020年

首次采用电子化采集数据方式开展人口普查登记;普查项目增加居民身份证号码;增加普查对象通过互联网自主填报方式。

材料三:

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正式公布,全人口共14178万人。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一览表如图。

材料四:

5月17日,深圳市统计局正式发布我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普查结果显示,深圳市常住人口(含深汕特别合作区)1756.01万人,与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2.40万人相比,增加713.61万人。

《公报》显示,深圳龙岗、宝安、龙华人口增加较多。常住人口超过200万人的区为宝安(447.66万人)、龙岗(397.90万人)和龙华(252.89万人),合计占全市人口比为62.55%%。与2010年比,人口增加较多的区为龙岗、宝安、龙华、南山和光明,分别增加209.46万人、183.76万人、114.94万人、70.75万人和61.44万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新区域的人才引进,同时拉动家庭人口及相关服务人口的流入。深圳进入了粵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同时,随着深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交通的便捷,缩短了城区间的空间距离,区域一体化逐步加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匠

①秋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②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③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④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板来。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还是修旧如旧那套陈词滥调,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⑤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⑥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⑦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⑧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⑨父亲说,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要把这蓝娟染出来,谈何容易。

⑩老董    说,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⑪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⑫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老董说,今天我带你赏秋去。

⑬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把我放在前面大杠上坐着,穿过了整个金陵大学的校园。

⑭这时候的南京很美,沿着大街两边,是遮天的梧桐。阳光洒到梧桐叶子上,穿透下来,在人们身上跳动着星星点点的光斑。隔了一条街区,是整条街的银杏,黄蝴蝶般的叶子在风中飘舞,在地上堆积,自行车辗过,发出沙沙的声响。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边停下来。

⑮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我听到了不知名的鸟在鸣唱,从远处的山那边传来。山脚一棵红得像血一样的枫树,簌簌响了一阵,就见鸟群扑啦啦地飞了出来,在空中盘旋,将蓝色的天空裁切成不同的形状。老董长满皱纹的脸上,有了一丝笑念。

⑯沿新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
       ⑰老董抬头,静静地看着,指着树对我说,这是橡树。

⑱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⑲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你爷爷那时还是金陵大学图书馆的馆长,当年我进金陵大学古藏部修古籍,还是你爷爷几番周折安排的。

⑳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㉑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㉒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㉓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㉔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㉕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㉖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㉗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㉘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㉙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㉚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㉛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㉜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

㉝老董摇摇头,说,不了,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本文节选自葛亮小说《瓦猫》,有删改。该书关乎民间手艺,涉及古修复师、理发师以及陶艺师三个匠种,匠人们有炉火纯青的于艺,或有着后继无人的遗憾,或面临着未来无用的定局,他们施展的空间愈见狭窄,却仍固守一方天地。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认识一些古老的工艺,感悟匠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建议假期阅读该书。)

写作能力及卷面书写考查(45 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