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甘肃省张掖二高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10月月考试卷

日期: 2025-04-02 月考试卷 来源:出卷网

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1—30每题1分,31—40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韩非子·有度》中,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一主张(   )
A、 体现了法律至高无上
B、 确立了专制集权政体
C、 避免了权力的滥用
D、 体现了法治公正理念
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
A、 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B、 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 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
D、 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  )

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康德认为,仔细分析人类大脑结构和容量将使我们掌握准确而必要的有关感觉经验性质的知识,因为不可知事物本身只能通过人类感觉和思维模式才能被感知。据此分析,康德认为(   )
A、 人的大脑结构和容量会影响思维
B、 每个人应该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
C、 人类无法感觉不可知事物
D、 人的感觉判断有高低之分
古希腊人认为“一切都应该经过考察,经过质疑,对于思想,不能规定界限”。这反映了古希腊(   )
A、 民主政治已经建立
B、 理性精神的发展 
C、 公民敢于表现个性
D、 宗教迷信的结束
下列组图反映出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这一特征是(   )

A、 刀耕火种
B、 集体耕作
C、 艰难脆弱
D、 精耕细作
1927—1936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如1930年荧昌、中华、鸿生三家企业合并为大中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到1934年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民族火柴企业)其原因是(   )
A、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
B、 民族资本家重点投资重工业
C、 战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
19世纪70年代,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这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是(   )
A、 棉纺织工业的崛起
B、 蒸汽机的改良
C、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D、 电力广泛使用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 优先发展轻工业
B、 未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
C、 注重发展服务业
D、 完全放弃传统的经济做法
1944年,美、英、中等国召开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战后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   )
A、 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
B、 有利于英国经济扩张
C、 有助于“一战”的结束
D、 加速了两极格局解体
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涌现出许多时代巨人,发出具有震撼力的时代呐喊。下列人物和主张的连线,正确的是(   )
A、 普罗泰格拉——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
B、 卢梭——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 薄伽丘——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D、 康德——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非选择题(共5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老子、孔子开始,到秦统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全面飞跃的时期。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数以百计的思想家……随着一个个大师的出现,都把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场认识运动是空前的,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又是绝后的。

——摘自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

以激烈的社会变革为时代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景象,揭开了中华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董仲舒把君主看作国家政治的核心,说“君人者,国之本”。为了给君权提供合理依据,他提出了“君权天予”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但是君主权力过大也会走向反面,君主随心所欲运用权力,有时会造成政治混乱、甚至政权颠覆,这是有违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鉴于此,董仲舒又试图利用天的权威给君主一定约束。因此又提出了“天谴说”。

——摘编自刘泽华、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宋明理学建树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张载、文天祥、顾炎武传递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责任感。闪烁着理想人格和灿烂光辉,强调了宋明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责有焉。

——顾炎武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明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揭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篇章。张掖是传统农业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1956年,以小麦平均亩产188公斤的生产水平成为全国9个小麦高产县之一,1986年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基地。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改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逐年提高,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步入正规化发展轨道,农业生产力快速提高,农村由全面贫困发展到解决温饱,乃至全面实现小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可喜景象。1978年—2017年,张掖市农业增加值由1.22亿元增加为101.16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5.49%,农、林、牧结构由72:1:18调整为74.5:1.2:24.3,畜牧业比重提高了6.3个百分点。农作物播种面积由228.95万亩增加为433.44万亩,粮食总产量由4.44亿公斤增加为13.76亿公斤,年均增长2.94%。使粮食生产基地和养殖基地的基础地位越加牢固,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产品保障供给,调节和提高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张掖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状况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摘编自张掖市统计局《改革开放四十年张掖市社会经济发展综述》

结合甘肃省张掖市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的历史是一部“改革史”。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