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安徽省池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5-01-10
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满分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远”是一种距离,包括时空两个方面。中国艺术中强调“远”,但具有一些不同于自然距离的属性。艺术之远是对自然距离的超越,如唐诗僧皎然所说:“非谓森森春水、杳杳春山,乃意中之远。”这是一种心灵之远、境界之远,是艺术家精心构筑的第二时空——虚灵时空。在这虚灵时空中,包含着艺术家的多方面距离感受。艺术家不以一般的目光看世界,而以诗意的目光抚慰万物,和一般观照态度形成一种距离。他们刻意摆脱欲望的束缚,要遁入尘埃不到的高古悠远之所在,从而和俗世形成一种距离。艺术中远的境界空灵淡远,平和冲融,飘飘渺渺又从从容容,相对于具体的存在又是一种距离。同时,艺术境界之远迷蒙不定,若有若无,相对于清晰也是一种距离。艺术中远的境界的极致是要遁入空、虚、无、玄、道之中,在无限之中展现有限的根本距离。中国艺术在远的距离中淡化了、空灵了、迷蒙了、飘渺了。中国艺术中远的距离是迷离恍惚的眼,是若有若无的心,是从容自适的人生态度,是不为世系的高世情怀。

中国艺术中远的距离说,不同于西方近代美学中布洛所提出的“距离说",布洛的距离说主要是一种审美态度论和审美本质论,而中国远的距离说,具有更广泛的内容,它以生命为中心,通过距离来展开生命,激荡生命,在距离中净化生命,提升性灵,最终归于宇宙的大生命,并在距离中展示生命的无上美感。

远之必返,远而不返,空其远也,如断线风筝,无根飘萍,遁入绝对的空虚寂寞之中。远而曰返,即强调生命的回环往复。返中有远,故有高致;远中有返,故能落实。远之于返,故能不粘不滞。远造成了一个较大的心灵空间,在这空间中自由地展开性灵跃迁活动;远又创造了一个静寂的世界,使人们能在空寂处见流行,流行中见空寂。无往不复,复返其道,这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艺术理论的一贯思想。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材料二:

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世人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一说。中国诗歌特别是山水诗中山水空间意蕴对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建构与表现很有意义。中国诗人以全部的身心应对山水,以审美的情怀体悟味道。也就是说中国诗歌特别是山水诗中的山水表现不是自然风光美的客观描述,而是在自然山水中灌注了诗人的一种人生情感和哲思。因此,诗歌中的自然山水就是一种饱含情意的山水空间意象。

中国诗歌一开始就是基于言志抒情的功能产生的。山水诗兴起于魏晋时期,这是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山水自觉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曾说:“山水方滋……此近世之所竟也。”山水方滋”是指诗人开始从自然山水的空间性存在转向对山水本身的空间性之美的欣赏。陶渊明是魏晋时期一位重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他创作了大量山水田园诗歌。其中很多诗都表达了自己对山水田园的由衷的热爱和希望栖身于山水田园的强烈愿望。从《饮酒》(结庐在人境)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正是在自然山水的空间性存在中体悟着一种人存在的境界。正是因为此,诗中的山水空间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意境,人的心灵境界通过自然山水景物的物境来呈现。诗中的山水景物空间通过心灵的照映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人生的境界。看似是在描绘山中景物,而其实是每种景物都有我之情志的进驻。这种对山水空间的感知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多的是心灵上的,使我们感觉诗中山水田园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好像有人进驻到里面。而这些正是一种远式的空间性感知方式。

“有诗人自己在内”说明了中国山水诗所表现的山水空间是诗人自身存在的体悟性形象呈现。这形象有力地说明了中国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空间性审美欣赏侧重于自身存在的身心体悟,同时也直接作用于中国山水画远式空间性建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画家强调画中有诗、诗画同源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徐学凡《“远”——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研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雨村因问:“近日都中可有新闻没有?”子兴道:“倒没有什么新闻,倒是老先生你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的异事。”雨村笑道:“弟族中无人在都,何谈及此?”子兴笑道:“你们同姓,岂非同宗一族?”雨村问是谁家。子兴道:“荣国府贾府中,可也玷辱了先生的门楣么?”雨村笑道:“原来是他家。若论起来,寒族人丁却不少,自东汉贾复以来,支派繁盛,各省皆有,谁逐细考查得来?若论荣国一支,却是同谱。但他那等荣耀,我们不便去攀扯,至今故越发生疏难认了。”

子兴叹道:“老先生休如此说。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雨村道:“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也极多,如何就萧疏了?”冷子兴道:“正是,说来也话长。”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前虽冷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那里像个衰败之家?”冷子兴笑道:“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文本二: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

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文本三:

次日天未明,刘姥姥便起来梳洗了,又将板儿教训了几句。那板儿才五六岁的孩子,一无所知,听见带他进城逛去,便喜的无不应承。于是刘姥姥带他进城,找至宁荣街。

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众人打量了他一会,便问:“那里来的?”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那位太爷替我请他老出来。”那些人听了,都不瞅睬,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在那墙角下等着,一会子他们家有人就出来的。”内中有一老年人说道:“不要误他的事,何苦耍他”因向刘姥姥道:“那周大爷已往南边去了。他在后一带住着,他娘子却在家。你要找时,从这边绕到后街上后门上去问就是了。”

刘姥姥听了谢过,遂携了板儿,绕到后门上。只见门前歇着些生意担子,也有卖吃的,也有卖顽耍物件的,闹吵吵三二十个小孩子在那里厮闹。

(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古代诗文阅读(满分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毕懋康,字孟侯,歙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以中书舍人授御史。言内阁不当专用词臣,边臣失律者宜重按,部郎田大年等以忤权要废,当雪。疏留中。视盐长芦。多河渠,湮废不治。懋康言:“保定清河,其源发于满城。抵清苑而南十里,则汤家口为上间,又十里则清杨为下闸。顺流东下,直抵天津。旁近易、安诸州,新安、雄、完、唐、庆都诸县,并通舟楫仰其利。二闸创自永乐初,日久颓圮,急宜修复,岁漕临、德二仓二十万石饷保定、易州、紫荆诸军、足使士卒宿饱。”诏从之。巡按陕西,疏陈边政十事,劾罢副总兵王学书等七人。请建宗学如郡县学制。报可。改按山东,擢顺天府丞。以忧去。天启四年起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懋康雅负器局,扬历中外。与族兄懋良并有清誉,称“二毕”。懋良,字师皋。先懋康举进士。由万载知县擢南京吏部主事。历副使,至左布政使,俱在福建。振饥民,减加派,抚降海寇,以善绩称。懋康为巡抚之岁,懋良亦自顺天府尹擢户部右侍郎, 督仓场。魏忠贤以懋康为赵南星所引,欲去之。御史王际逵劾其附丽邪党,遂削籍。而懋良亦以不附忠贤,为御史张讷所论,落职闲住。兄弟相继去国,士论更以为荣。兄弟皆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毕懋康传》)

【乙】

是时郑当时为大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

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遭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节选自《史记·河渠书》)

【注释】①郑当时,汉武帝时为大农令。

语言文字运用(满分20分)
写作(满分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