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九年级学生针对生活中的大数据“杀熟”现象做了调查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据分析]
被大数据“杀熟”后的处理方式 |
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 35.71% |
不再去这个商家消费 | 56.93% |
通过法律诉讼等途径维权 | 0.43% |
向消协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 15.46% |
与商家理论,要求赔偿 | 15.24% |
注:大数据“杀熟”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
——数据整理自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调查报告(2022年3月1日)
[案例探究]
2020年7月,胡女士作为某商旅App贵宾客户预定了舟山某酒店一间客房,支付价2889元,次日却发现酒店该房型的实际挂牌价仅1377.63元,胡女士随后起诉该商旅公司。2021年7月,绍兴市柯桥区法院认定该商旅公司存在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和欺骗行为,判处该商旅公司赔付差价及三倍支付赔偿金,共计4777.48元。
[法律链接]
2021年1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标志着个人的信息权益有了更系统的法治保障。
小甬 | 法律出台让个人信息保护有了“安全锁”。 |
小宁 | 单有法律不能“锁”住个人信息,还需要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