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日期: 2025-04-01 月考试卷 来源:出卷网

本卷共32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士的地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在社会流动中,成为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观念转变也较快”。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 科举制为知识分子的上升提供制度性途径
B、 九品中正制促成士中大部分成为社会的上层
C、 察举制导致知识分子最善于接受新思想
D、 观念转变使流动式知识分子不能上升
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巨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这说明(   )
A、 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
B、 汉初,丞相位望隆重,皇帝也礼让三分
C、 丞相申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
D、 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

A、 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 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 )
A、 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B、 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C、 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D、 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清人郑裕孚《淡志室公牍》中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山西,“十室之邑,八口之家,无一人之身无洋货”。由此可以推断当时山西(   )
A、 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 洋货已经完全取代土货
C、 受到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 崇尚洋货风气甚于沿海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但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
A、 上述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B、 清政府大理扶植沿海企业
C、 受西方入侵较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较深
D、 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作用
“开平煤矿是洋务派官员李鸿章于1881年投产的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在此之前通商口岸所需的煤炭几乎全被洋煤所垄断,开平煤炭投人市场后,由于质优价低,中外争相使用。”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A、 能够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B、 洋务企业的发展受到西方列强的压制
C、 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 一部分产品投入市场并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
在洋务运动期间有一种观点:只要中国富强,外敌自敛手,中国自然获得民族独立。到了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实业救国”的浪潮,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可能实现,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 中国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B、 中国的富强梦想遭到列强的破坏
C、 中国没有真正获得民族独立,没有富强的基础
D、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缺陷
有学者认为,早期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平的考虑出发的,并未将国会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这一叙述意在论证(   )
A、 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没有体现儒家民本观念
B、 早期维新派主张参照德意志帝国体制改革
C、 早期维新派没有主张以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
D、 早期维新派的主张纠正了西方议会制的弊端
谭嗣同在他的者作《仁学》中提道:“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材料说明谭嗣同( )
A、 批判纲常礼教,主张男女平等
B、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民主政体
C、 主张废除君主,建立共和政体
D、 倡导自由平等,反对宗法等级制度

非选择题(共5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四五千年前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的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播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说棉花“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贩运土布为主,贩运的土布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万匹。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而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岁进口之纱,至值银1390万两”。1871一1873年洋纱进口185万千克,到1909-1911年增长到6600万千克。1894一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