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云南省弥勒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第四次月考试卷

日期: 2025-04-02 月考试卷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每题1分,共40分)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 青铜器的功能发生重要变化
B、 分封制的内涵在铭文中的体现
C、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D、 青铜器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指(   )
A、 统一度量衡
B、 嬴政自称始皇帝
C、 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 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商鞅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内在联系应是(   )
A、 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B、 商鞅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
C、 商鞅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系
D、 商鞅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氏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该现象(   )
A、 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过程
B、 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
C、 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D、 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正确顺序是
A、 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
B、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C、 科举制—世官制—察举制
D、 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
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名人被后世尊称为“圣”,如医圣、书圣、画圣、诗圣,其对应的历史人物依次为(   )
A、 孙思邈、王羲之、顾恺之、杜甫
B、 孙思邈、颜真卿、顾恺之、李白
C、 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杜甫
D、 张仲景、颜真卿、吴道子、李白
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
A、 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 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 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 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北宋建立后, 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武将专权的历史教训,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 委派转运使掌握地方军政大权
B、 强干弱枝、重文轻武
C、 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D、 派文臣做知州和通判
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 加强北宋政权的军事力量
B、 改革科举制度,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C、 削弱北宋地方割据势力的实力
D、 解决北宋政权的财政困难
金代采用的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称作(   )
A、 行营制度
B、 四时捺钵制度
C、 猛安谋克制度
D、 南、北面官制
宋朝时农业发展的成就突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遍
B、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 棉花在内地开始种植
D、 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促使宋词、话本和元杂剧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
A、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B、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 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 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清政府在英法联军逼迫下,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归入香港界内的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望厦条约》
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外关系发生逆转的第一步。“逆转的第一步”对中国意味着(   )
A、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它提出了(    )
A、 保护小农经济的主张
B、 实现产品公有的设想
C、 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 实行平均分配的政策
它是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它是(   )
A、 义和团运动
B、 护国战争
C、 新文化运动
D、 太平天国运动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 “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董必武在重游某地后写诗“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毛泽东同志称诗中记述的事件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事件(  )
A、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 确定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D、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综合题(四大题,共60分)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宋代社会流动”这一活动主题,搜集了如下材料,并得出了结论。

材料一:唐人所著的《登科记》,记录了以进士科为主的及第者名录。清人徐松在此基础上进行考证,编撰了《登科记考》一书。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依据新出土的资料,对此进行了考证、增补,在其进士及第者之中,可以确定其家庭出身的有1085人。其家庭出身比例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宋代部分谣谚

谣谚

类别

引文

富儿更替做

经济谣

袁采《袁氏世范》:兼并之家见有产之家子弟昏愚不肖,及有缓急,多是将钱强以借……并息为本,别更生息,又诱勒其将田产折还。法禁虽严,多是幸免。惟天网不漏,谚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酬报也。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谣

汪洙《神童诗》: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几当自强。

一时同榜用三人

政治谣

洪迈《容斋续笔》:本朝韩康公、王岐公、王荆公亦同年联名,熙宁间,康公、荆公为相,歧公参政,故有“一时同榜用三人”之语,颇类此云。

只重衣衫不重人

社会谣

普济《五灯会元》: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结论:宋代社会日趋平民化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