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学情评估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10-03
单元试卷
积累与运用(16分)
阅读(48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杨树下

舒小骅

①宿舍楼前耸立着一棵老杨树,纹理粗糙的枝干奋力托举起硕大的树冠。

②午后,我正在赶写一篇文章。窗外由远而近传来“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稍后便响起了“磨剪子嘞戗菜刀”的悠长吆喝。思绪被搅乱,我刚停住笔,猛然间,窗外爆发出争吵——“你磨刀怎么这么贵呀!不能便宜点吗?”“你打听打听,眼下都这个价。”眼看文章根本没法继续写,我迅速穿上外衣开门下楼。

③树荫底下横了一条绑着磨刀石、悬挂小铁罐的长凳。旁边有个拿菜刀的老太太正与身材消瘦的磨刀师傅讨价还价。我想让二人生意尽快做成好早点走人,就劝他俩:“你们各让一步吧!”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老太太转过脸来,像要打架一样冲我吼道:“凭什么?”我本想给双方打个圆场,却没料到两面不落好,只得闭上嘴在一旁傻站着。争执双方各不相让,僵持了一会儿,不欢而散。

④“你这是何苦呢!”我在一旁轻声埋怨磨刀师傅说。“那不成!”磨刀师傅说,“少收她钱,待会儿你要磨刀,俺是不是也得少收钱?再来人磨刀,俺不都得少收钱。那俺今晚买干粮、买菜的钱就不够啦!”

⑤听他这么说,多收少收钱还真是关系到温饱的大问题。我不免试探着问:“那你一天能挣多少钱?”“这可说不好,干俺这行,哪能旱涝保收。”我又追问:“那你最多一天磨过几把刀?”磨刀师傅想了片刻回答:“你还甭说,之前真有那么一天。俺那天磨了20把菜刀、5把剪子。那可是俺生意最火的一天。”说到这,磨刀师傅的一双干眼中闪现出亮光,四周包裹的皱纹也舒展开了,脸上的表情顿时变得生动起来。

⑥“那最少的一天呢?”磨刀师傅叹了口气说:“唉,出门转悠一整天,一桩活没揽下也是常有的事。就像今天吧,大热天的,有几个人来送活?赶上刮风下雨下雪天就更甭提啦……”通过交谈,我对邵师傅的同情心油然而生,想撵他挪地方的念头早已打消,脑子里转悠的只是能为他做点什么。

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提把菜刀走近问:“师傅,磨菜刀多少钱?”“6块。”“呦,怎么贵啦?不都是5块嘛!”“那是过时的行市啦!”我抢着替师傅解释,“眼下企业职工、公务员们不都涨工资啦?干个体服务的价格也该适当涨涨吧!再说这么热的天,他‘吭哧、吭哧’地磨,容易吗?您就别计较这1块钱啦!”听了我这番话,中年妇女默认了6元的价格。邵师傅从随身携带的工具袋里掏出一把小刷子,蘸了蘸小铁罐中的水,滴在磨刀石上,接过菜刀俯身磨起来。趁着邵师傅干活,我回了趟家,翻出4把生锈的刀剪,又倒了一杯凉开水拿到老杨树下。

⑧“邵师傅,你先喝口水,再帮我磨磨这几把刀剪。”邵师傅接过水杯连声道谢,仰面朝天一口气喝完,然后开始干活。活干完后,我对他说:“4把刀剪,该给你24块对吧?”不料他回答:“你送的活多,得给你优惠,每把5块。”“那怎么行,不能坏了你的规矩。”我寸步不让地与他逆向砍价,一番拉锯后,邵师傅让步了。我抽出一张50元递给他。他为难地说:“今儿送活的人少,手头没零钱找。”我一把将钱塞进他手里说:“那就别找啦!”他摇头道:“那不成!俺哪能占这种便宜?”说罢他拿着那张钞票转身直奔向邻楼底层的小卖部,不一会儿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先退给我26元,又把一小瓶显然是为换零钱而买的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

⑨我收下钱,跟邵师傅道了别,回家刚坐下,忽听门铃响。开门一看,原来是邵师傅。他微微喘着气说:“摁了好几家门铃才找到你。”说着举起一张卡问:“这是你刚才丢的吧?俺收工时在地上捡到的。”那是一张不设密码,任何人持有都能使用的商场购物卡。我告诉他这张卡不是我丢的,让他再问问别人。邵师傅有些失意地说:“已问过几个人了,都没人认领啊!”“那你就留着自己用呗,”为了使他安心,我又添了一句,“反正又不是偷的、骗的。”“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辱似的,直拿那双干眼瞪我。我急忙致歉说刚才失言了。“丢卡的人还不知有多着急呐!”邵师傅说罢又问我居委会的所在地。我猜他是想通过居委会寻找失主。

⑩邵师傅匆匆离去后,我的心潮难以平静。我伸头望窗外,老杨树下已空无一人,但“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似乎仍在回荡。老杨树被夕阳铺洒上一层迷人的金色,晚风拂动着枝叶发出轻微的声响,宛若应和着铁板声在歌唱。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出声儿来

钱 钢

①我们中国人,把“看书”叫作“读书”。顾名思义,“读书”就是要把书念出声儿来。你瞧,“书声琅琅”“抑扬顿挫”这些词儿,都形容了老辈人读书的情形。不过,这些年里,对这种读书的情景,较多的却是针砭与讽刺:“摇头晃脑”“拿腔拿调”。读书读出声儿来,仿佛只是穿长衫马褂的老古董们干的迂腐而过时的事。

②我反对扼杀青年活力的“老古董”。可是,我赞成读书读出声儿来。

③我的母校——杭州市西湖小学,有几位从军队文工团转业的语文老师,他们极重视学生的朗读,我的班主任卜庆荣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站在讲台上,充满感情地领着我们朗读课文,常使我们想起,卜老师家墙上那张她当年在舞台上报幕的照片。像导演训练演员一样,她严格地(甚至是过分严厉地)要求我们读书、背书。直到今天,我还能记起她教我们朗读《狗又咬起来了》《大嫂,停下你送行的脚步吧》等课文的情形——课文是记不真切了,深深印在记忆中的是那动人的语调。

④每本书都有自己的“音调”。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音调”都像音乐般优美。

⑤老作家孙犁写过一部名为《铁木前传》的中篇小说,作品中有这样一段话:

⑥童年啊,你的整个经历,毫无疑问,像航行在春水涨满的河流里的一只小船。回忆起来,人们的心情永远是畅快活泼的。然而,在你那鼓胀的白帆上,就没有经过风雨冲击的痕迹?或是你那昂奋前进的船头,就没有遇到过逆流礁石的阻碍吗?有关你的回忆,就像你的负载一样,有时是轻松的,有时也是沉重的啊!

⑦我曾多次阅读《铁木前传》,每次我都要高声朗读这段话。正是在那种“读”的愉快中,我体味到了孙犁语言的清新。

⑧我还喜欢高声朗读高尔基的《意大利童话》,特别是其中的一篇,描写一位母亲亲手杀死了已成为敌人首领的儿子——

⑨这时候,她用自己的黑氅盖住他的身体,在他心口刺进了匕首,他的身子抽搐了一下,立刻死了——她是熟悉儿子的心窝的……

⑩……

⑪以后,她紧紧握着那把被他的血——当然也是她自己的血——所温暖的匕首,刺进自己的胸口,依然很正确地刺中了心窝——创痛的心窝是容易刺中的。

⑫我还喜欢朗读沈从文的《从文自传》。

⑬我还喜欢朗读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

⑭我还喜欢朗读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如华山的《英雄的十月》。

⑮记得有位老同志曾对我说,中国文学有一个突出的美学特征:诉诸听觉。诗,自不待说,从话本发展而来的小说,同样鲜明地保留了听觉艺术的特点,如明白、晓畅、上口等等。

⑯其实又何止是中国的作品如此?不久前,我听我的一位邻居用俄文背诵莱蒙托夫的抒情诗,那音调是那么优美迷人,以至于我的那位邻居坚持认为,俄文是世界上最富韵律感的文字。

⑰其实又何止“文学”如此?好的演说词,好的报刊言论,好的日记、书信,甚至好的理论书,都能使人在听觉上获得美感。

⑱读书读出声儿来,就是说,要从少年时代起就培养这种美感。

⑲我永远感激我那位敬爱的卜老师,她使我和我的同学从小受到严格的朗读训练。长大成人后,提笔写作,少年时代读过的那些书的音韵旋律就会在耳畔萦绕。

⑳当然,有些“音调”终究会显得陈旧过时,束缚自己的文笔。那么,就捧起新的优秀的书籍再读吧,去寻找新的气韵,新的音色。不消说,还是得“读出声儿来”。

(有改动)

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