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①少年时期袁隆平曾目睹家乡闹饥荒的情录,决心要让人们吃饱饭.一天,他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和朋友们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烙印在他的心中。
②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发现了一株有230粒稻谷的稻子!他高兴板了,给它取名“鹤立鸡群”。第二年,“鹤立鸡群”的种子长出的的稻子并不好,高高矮矮,参差不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鹤立鸡群"是有优势的天然杂交水稻,“天然杂交水稻属于偶然现象,我可以研究人工杂交水稻!”想到这里,袁隆平充满了干劲。
③1964年6月下旬,正是早稻吐穗扬花的季节,袁隆平和妻子在湖南安江农校周边的稻田里开始了寻找之旅。因为在强光下观察效果最好,所以袁隆平总是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走进蒸笼一样的稻田,他肩上斜挎着一只标本夹,右手一只镊子,左手一个放大镜,一朵一朵地观察稻花。串串汗珠不断从他的脸上滚落下来,身上的白衬衫早已被汗水浸透,变得有些发黄。只见他不时用衣袖胡乱擦一把脸,接着又低头沉入放大镜下的微观世界。在他眼里,除了田野里那些正开得洋洋洒洒的稻花,世间其他的一切仿佛都已不复存在。
④一天,两天,三天……十三天过去了,袁隆平大海捞针般的寻觅毫无进展,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好不容易走到田头的苦楝树下,靠在树干上,就昏了过去,醒来之后,他喝了几口水,又走进农田。妻子埋怨他:“你不要命了。”他笑着说:“命还是要的,这条命要跟时间赛跑呢。再不抓紧,过几天扬花季节就要结束了。”
⑤十六天后,袁隆平在勘察第6400株稻穗时,终于发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败育株。但太少了,不够做试验,袁隆平继续寻找。
⑥1965年夏天,袁隆平又找到了5株天然雄性败育株.他把这些稻株视如珍宝。春天来了,他在试验田里亲自耕耘,亲自播种,陪伴秧苗茁壮成长。好多年过去,试验仍然没有成功。袁隆平没有放弃,决定去荒野里寻找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
⑦1970年10月,袁隆平团队才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后来,这株野生水稻被取名为“野败",成了杂交水稻的好妈妈。
⑧1973年,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成功了,解决了中国人吃不饱饭的问题。1979年杂交水稻首次“走出”中国,现已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推广,在国外的种植面积达数百万公顷.杂交水稻的研究,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
⑨因此,人们把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也名扬中外。这个一生从未停下脚步的老人,从没忘记那个美丽的“禾下乘凉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