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山东省威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12-28
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34分)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中和之美”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原则,难免和封建的纲常观念、禁欲主义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封建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内对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压抑与禁锢。“五四”时代的人的解放,不仅是一次人的思想和道德的解放,而且是一次人在审美领域中的解放。从此,以“中和”为理想的古典审美规范受到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人们的审美意识第一次被纳入现代化的历史轨道,从而使中国文学呈现了与以往迥然不同的美感色彩。

作品结局的变革,鲜明地体现了审美意识的变革。“大团圆”的结局,曾经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善良愿望。但当这种结局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统治着中国的文坛、自然也就禁锢着人们的审美意识的发展和变革要求的实现时,它就变成“瞒和骗的文艺”的典型代表而受到现代审美意识的冲击。“五四”前后,鲁迅曾经在他的小说和杂文中猛烈地抨击这种虚伪的文学,热烈地呼唤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的“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这正是中国审美意识现代化的明证。

大量现代意义上的悲剧作品的出现,是现代审美意识的鲜明标记。传统悲剧中的正义和邪恶的斗争,往往在正面英雄人物和反面人物之间展开;现代悲剧则突破了这种格局,一般不设置代表正义、无往不胜的英雄或者性格坚强、行为高贵的正面人物,却往往把一些主要人物写成否定性形象。陈白露、祥子、觉新等悲剧人物,都是旨在表明生活不该如此,从反方向说明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和“历史的必然要求”。现代悲剧冲破了古典悲剧人物性格单一化、脸谱化的模式,如实地反映悲剧主人公既是被吃者又是不自觉地在“吃人”,他们在封建思想的毒害下失去了人性的光芒,同时又在传播这种吃人的封建意识,虽然自己丝毫也不自觉。正是从这一意义上,现代悲剧显示了巨大的批判力量和不朽的艺术价值,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压倒了主人公悲惨遭遇所造成的凄凉,从而呼唤着一场深入人们心灵的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

一种超越了社团、流派的界限,笼罩在现代文学整体之上的忧患意识和悲凉色调,使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美感色彩,在中国文学史上划出了一块特异的区域。巴金渲染着高家朱漆大门里的腐朽和黑暗,曹禺把我们领进黑洞洞的原野去领略恐怖和阴森,沙汀诉说着号称“天府之国”的巴蜀的穷困和窒息,忧患和悲凉……既凝结着现代作家个人遭际和家世变异的哀伤苦痛,又积淀着历史的重负和时代的创伤。因此,它的内容,不再是屈原式的“恐皇舆之败绩”,也不再是曹雪芹式的无材补天的怅惘,而是鲁迅式的“人生最痛苦的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凉,是曹禺式的“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激愤。不过,在整体的忧愤悲凉中,又时见昂奋乐观的小小高潮出现。郭沫若笔下的凤凰,历尽劫难而重生,世界迎来华美、热烈与芬芳;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儿女们,在枪林弹雨的年代里,仍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淳朴的情感描绘着生活中的安乐和谐美画卷……忧患与昂奋的统一,悲凉与热烈的交织,是社会大变革时代旧时代僵尸已经腐烂发臭、新时代婴儿正在孕育中躁动的表现,这正是现代价值观冲击着而且就要取代了旧的价值观而在社会人心中引起急剧动荡、复杂矛盾的表现。到四十年代末期,根据地文学中开始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明朗安宁的色彩,预示着贯穿现代文学的矛盾冲突开始发生变化,这实际上已是现代文学审美意识和建国后十七年文学审美意识的接壤地带了。

(节选自刘增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意识》)

材料二:

“中和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组成部分,其强调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克制、恰到好处,悲喜不要过度,情绪不宜过度宣泄,艺术表达与审美诉求尽量处于平衡、和谐、圆融的格局和状态。“中和之美”既是艺术的创作原则,也是生活的伦理准则,体现了儒家文化秩序中文艺观和道德观的统一。

“中和之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经验的主体部分。文学是现实的镜像和反映,是历史处境与社会精神的折射,有什么样的时代气氛,就有什么样的文学基调。文学的审美取向始终随社会机制的外在变化而变化,始终随社会主流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当然不乏旁逸斜出者,但毕竟是少数。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并不缺少激烈狂暴和强悍血腥。“五四”时期,中国文学借助悲剧叙事对封建文化与传统生活进行强烈控诉,虽然很多指控今天看来并不真实,但非如此,不足以扭转强大的文化惯性和思想惰性。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学充溢着大灾难与大悲哀,这是民族苦难和不幸历史的真实写照。而今天,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震荡与观念不适后进入了平稳有序的发展期。无可否认,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悲欢离合,任何一种生活都不能完美无缺,但在平衡和平稳的社会大格局下,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和虎狼扑面,经历的大多也不是惊心动魄和生死抉择。“暴风骤雨”与“疾风劲雨”不是感受的普遍状态,“和风细雨”和“微风小雨”方是生活的主旋律。固然,人生难免有波折不平,情感也必会有波澜起伏,人格也要顶天立地,批判的锋芒也自不可缺,但就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流气质而言,横眉冷对、咬牙切齿明显是不自然和非常态的。中国传统美学在20世纪失去影响力的主要原因是它丧失了阐释力,不能全面而有效地诠释现代中国社会的生存体验。今天我们重提“中和美学”,不是要在文学创作中建构生活的应然状态,而是它本身就切近生活的已然状态。以中和美学直面人生,钩沉世态,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个通向“中国故事”的路标,凭借它,文艺更容易到达“非虚构”生活的临界状态。

(节选自张丛皞《“中和之美”之于当下文学创作的意义》)

现代文阅读II

在汤湖

陈蔚文

“喏,手心朝上。”安村茶场的老梁示范给我们看,这个手法叫“阳手”,也叫提手采。拇指和食指轻捏芽头,稍用力提,厚实的芽头便摘下来了。

在赣西南的遂川汤湖镇,几乎无人不会采茶,不少孩子童年就把茶园当乐园,从小跟着父母采茶。茶园也不乏八九十岁的老人身影,采了一辈子茶,手掌与茶建立了磁场,大概不用看便能感应到。

不能用机采吗?我问当地诗人叶小青。据说一台双人台式采茶机每天可采鲜茶三千斤左右,相当于四五十名采茶工的采摘量。

当然不能。叶小青干脆答道,像是要捍卫茶叶的尊严。

一叶一芽只能人工采摘,精确的手势保证了叶芽的外形完整、匀净,机采易折断枝条或老嫩一把捋,这样采下的茶叶等级不分,不能保证精品茶的筛选。

此刻,井冈南麓的汤湖,我捧着一杯狗牯脑茶端看。芽端微勾,载浮载沉,一叶叶在杯中起舞弄影。啜一口,清气缭绕。三四泡之后,茶色渐淡,入口仍有余香。老梁给我们讲茶的故事,有次他携自家海拔九百米高的山上采摘的新茶参加茶叶评展,一位江南的茶专家喝过他的茶后,当即说好,向老梁预订了七斤,让他每年春分后寄来。老梁依嘱每年寄茶,有一年霜冻冻伤了茶树新芽。老梁怕专家等急,把当时承包基地的新茶寄了去。专家喝后与他联系,说,茶依旧不错,只是不如之前,这次茶叶的海拔,可能比之前的茶要低个两三百米吧?专家用的是温和的询问口气,但话中的了然让老梁听后大惊且羞愧。他和专家说了实情,此后把这事当作生意不可“忽悠”的教训,时常讲给来喝茶的人听。直到现在,专家仍然每年购买老梁的新茶。

自古以来,太多文人爱茶,喝茶,写茶。文人以茶会友,叙物,代酒,寄情。茶,还近乎是中国文人人格理想的化身。在文人看来,茶有淑女之态,君子之气,茶中还包含自然万象——把“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茶是闲情的化身,一点苦涩,几缕回甘,正是“断不可少”的人生片刻。

惯喝茶的人是有瘾的。我祖父在江浙兰溪小城,一生基本在酒肆茶馆度过。《兰溪市志》载,民国十七年,兰溪城区有茶馆一百一十六家,到民国二十四年,兰溪有茶馆一百九十五家。茶客每天要喝三次茶,早、午、夜三个时段,老茶客风雨无阻,天蒙蒙亮已赶到各自常去的茶馆坐定,沏杯茶,或配大饼油条过早。读到这段资料时顿时浮现出祖父大早披衣出门的身影。小茶馆的茶,和他在家喝的一样,都是最普通的粗茶,谈不上品级,唯耐泡。他坐在乌沉的八仙桌旁画马给我看,深目高鼻,瘦长的手指蘸着茶水。这是我对他最深的印象。

遂川一友也说起他的父亲,老人家采了一辈子茶,却从不喝品级好的,尽喝粗茶。对他父亲来说,粗茶好喝,因其可畅饮,不用小心翼翼,惦记价钱——他和妹妹当年读书费用,多出自父母辛苦采摘的品级好茶。每逢采茶季,天刚泛点鱼肚白,父母就要背起茶篓,爬上高山去采茶。品质最好的茶通常在海拔八百至一千米。当地人常说:“清明茶叶是个宝,立夏过后茶粗老,谷雨茶叶刚刚好。”采茶人争分夺秒,为争取更多时间采到新茶,带着干粮当午餐。初春尚有春寒,高山上尤其冷,要裹着棉衣采茶;谷雨过后,茶林有时升温到三十多摄氏度,仍要挥汗采摘。那时,父亲总要带上一只大水壶,灌满浓酽的茶水。

“你现在应当多孝敬你父亲好茶。”我说。

“我父亲去年走了。”朋友说。

杯中的茶,此时不仅仅意味清雅,更有了其他厚重意味。老舍先生说,烟酒虽好,却是男性的,粗莽,热烈,却也有火气,未若茶之温柔、雅洁,茶是女性的。其实,茶也是男性的,在它的温柔雅洁中同样含有粗莽、热烈,含有风霜的涩和汗水的咸。

午后,去依山而建的茶园,沿斜坡面开设的梯状茶林,远望如一幅秀美图画:一行行梯田状的青翠,依山环雾,如民间传说中神仙驾云出没的地方。

我问叶小青,写过与茶有关的诗吗?他说没有。

茶校毕业,又在此地生活多年,竟没有写过与茶有关的诗,有点奇怪,但再想,不写,才好像是他。这位内向瘦小的诗人,在汤湖镇政府工作,妻儿在遂川县,他每周回一次家。多年来,笔名“五里路”的他一直在乡村生活,在寂静的山梁与盆地间写诗:

只有在这里才能真正安静下来

四周青山的绵延与水田的有限

树立了

很好的榜样。它们

总是不卑不亢地一年又一年,用自身的存在

回答了人世的问题。在这里

听一听鸡鸣就知道几点钟

他们把时间还给了时间,把生活

还给了平淡、卑下、琐碎、重复

这何尝不是生活的真谛

这时,茶林前方涌起玉带般的雾气,眺望升起的雾,我对茶突然有了别样的理解。“一壶得真趣”,人们喜欢赋予茶以高山流水的诗意,甚或高蹈的禅机。它总是与精舍云林、幽人名士联系在一起,但对另一些人,比如我的祖父、朋友的父亲来说,茶这种古老的双子叶植物提供的是解乏止渴,“茶为食物,无异米盐”。茶不仅入得雅室,也广布田闾,饮者从中获得同样的满足。这正是茶的浩大之处。它不仅是水样的轻盈与清澈,还有着泥土的宽厚与温柔。

(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9分)
文言文阅读

顾成,字景韶,其先湘潭人。成少魁岸,膂力人,善马槊,文其身以自异。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行。从攻镇江与勇士十人转斗入城被执十人皆死成跃起断缚仆持刀者脱归导众攻城克之授百户大小数十战,皆有功,进坚城卫指挥佥事。从伐蜀,攻罗江,擒元帅以下二十余人,进降汉州。八年,调守贵州。时群蛮叛服不常,成连岁出兵,悉平之。已,从颍川侯傅友德征云南,为前锋,首克普定,留成列栅以守。蛮数万来攻,成出栅,手杀数十百人,贼退走。余贼犹在南城,成斩所俘而纵其一,曰:“吾夜二鼓来杀汝。”夜二鼓,吹角鸣炮,贼闻悉走,获器甲无算。诸蛮隶普定者悉平。明年奏罢普定府,析其地为三州、六长官司。进贵州都指挥同知。二十九年迁右军都督佥事,佩征南将军印。成在贵州凡十余年,讨平诸苗洞寨以百数,皆诛其渠魁,抚绥余众。恩信大布,蛮人帖服。是年二月,召还京。建文元年,为左军都督,从耿炳文御燕师,战真定,被执。燕王解其缚曰:“此天尔授我也!”送北平,辅世子居守。南军围城,防御调度一于成。燕王即位,论功,封镇远侯,食禄千五百石。命仍镇贵州。永乐元年,上书,请严备西北诸边,及早建东宫。帝褒答之。六年三月召至京,赐金帛遣还。成性忠谨,涉猎书史。始居北平,多效谋画,然终不肯将兵,赐兵器亦不受。再镇贵州,屡平播州、都匀诸叛蛮,威镇南中,土人立生祠祀焉。其被召至京也,命辅太子监国。成顿首言:“太子仁明,廷臣皆贤,辅导之事非愚臣所及,请归备蛮。”时群小谋夺嫡,太子不自安。成入辞文华殿,因曰:“殿下但当竭诚孝敬,孳孳恤民。万事在天,小人不足措意。”十二年五月卒,年八十有五。夏国公,谥武毅。

(选自《明史·顾成传》,有删改)

语言文字运用(17分)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