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6藤野先生 课课练

日期: 2025-04-01 同步测试 来源:出卷网

积累与运用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xùn)      见(piē)       深痛疾(wù)
B、 名(nì)       解(pāo)         油光可(qiān)
C、 形(jí)       红(fēi)         无消息(yǎo)
D、 责(jié)      手(bā)          抑扬顿(cuò)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是深恶痛疾的。
B、 《战狼Ⅱ》这部电影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 那些寄出去的稿件犹如泥牛入海,杳无消息
D、 他年近三十,留着“西洋装”的头,梳得蓬蓬的,油光可鉴
下列加点的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B、 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C、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D、 (我)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下面对《藤野先生》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赞扬了他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B、 藤野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说明藤野先生对中国女人裹脚这件事非常感兴趣,赞赏这种行为。
C、 本文以“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暗线,串起全篇。
D、 看“电影”事件使作者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促使作者放弃医学,离开仙台,回到东京,开始从事文艺运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阅读

最后一堂语文课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儿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甘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词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要讲的课文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即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来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于是我们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覺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的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的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一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9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扇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扇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⑪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⑫但那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作者:曾颖,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写作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