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练习。
笔墨童年
余秋雨
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美丽的童年。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mó mò)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僻 辟)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如果观台结冰了,怎么办?这时,给每个孩子的观台上都倒了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
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因为我太小了,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地捡起来,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我听说,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尊重 尊敬)_文字,就像我们崇拜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