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生物试卷库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日期: 2025-03-28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科学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做出了种种推测和论证。下列不属于观点的是(    )
A、 营养的改善促进了人类脑的发育
B、 亚洲的直立人是从非洲迁徙过来的
C、 现代类人猿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
D、 古人类露西的化石在非洲发现的
如图是生殖过程简图,下列对图中①、②、③、④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①----精子
B、 ②----卵巢
C、 ③----受精卵
D、 ④----分娩
如图为中国居民的“平衡膳食宝塔”,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糖尿病人应该少吃①层食物
B、 ②层食物摄入不足可能会患坏血病等
C、 青少年应多吃一些③、④层的食物
D、 ⑤层食物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
示意图中,用气球、橡皮膜、玻璃罩等模拟演示呼吸的过程,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图乙模拟人体的呼气过程
B、 图中橡皮膜模拟膈
C、 图甲模拟人体的吸气过程
D、 图中玻璃罩模拟肺
下图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表示的是氧气
B、 ②表示的是氧气
C、 二氧化碳通过a过程排出体外
D、 氧气通过b过程进入肺泡
血液是由什么组成的(  )
A、 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B、 水、无机盐、葡萄糖
C、 血浆和血细胞
D、 水、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废物
下图是一段血管的相关图片,据图回答(    )

A、 这是静脉,血流方向向右
B、 这是动脉,血流方向向左
C、 这是动脉,血流方向向右
D、 这是静脉,血流方向向左
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心房与动脉相连,心室与静脉相连      
B、 当血液流经①后,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C、 右心房是肺循环的起点   
D、 体循环是指血液流经“左心室→②→右心房”的过程
临床上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成分进行输血。对于贫血、创伤性失血、大面积烧伤、血小板功能低下者,应分别输入的血液成分是(  )

A、 血小板、红细胞、血浆、全血
B、 全血、红细胞、血浆、血小板
C、 红细胞、全血、血浆、血小板
D、 血浆、红细胞、全血、血小板
如图为人体内流经某器官或结构的血流情况模式图。H代表某种器官或结构,M、N代表血管,箭头代表血流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H为心脏,则M中流静脉血
B、 若H为肾小球,则M、N均为动脉
C、 若H为肺泡,则N内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D、 若H为小肠,则N内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减少
如图为人体内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③表示的结构和生理作用分别是(  )

A、 静脉、过滤作用
B、 动脉、过滤作用
C、 静脉、重吸收作用
D、 动脉、重吸收作用
眼与耳都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器分别位于(  )
A、 视网膜、鼓膜
B、 晶状体、耳蜗
C、 视网膜、耳蜗
D、 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
人体之所以成为一个整体,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
A、 运动系统 
B、 神经系统
C、 内分泌系统
D、 循环系统
酸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很大,被称为“空中死神”,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火山爆发
B、 农药污染
C、 大气中二氧化硫过多
D、 二氧化碳污染

实验探究题

资料分析题

资料分析题:请阅读下面科普文章,根据资料回答。

“形形色色”的贫血贫血是指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含量减少。针对贫血原因的不同,可分为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缺铁性贫血是指因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的铁耗尽,继而引发红细胞内缺铁而导致贫血。正常人每天造血需铁20~25mg,主要来自衰老破损的红细胞,为维持体内铁平衡,每天还需从食物中摄入1~1.5mg。在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动物性食物所含的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与珠蛋白更易分离,并被肠黏膜细胞直接吸收,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经血红素分离酶将铁释放出来,因此来自动物食品中的铁更易于吸收。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使造血干细胞减少,导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也相应地减少。与单纯的贫血不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往往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首选免疫抑制治疗。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机体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等原因导致DNA合成障碍,影响红细胞发育成熟所致的一类贫血。该病多见于进食新鲜蔬菜、肉类较少的人群。由于叶酸多在新鲜绿色蔬菜中,过度烹煮或腌制蔬菜均会使叶酸丢失,而维生素B12多在肉类中,长期偏食会造成维生素B12摄入量不足。

正常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当红细胞意外死亡,便是血液学上所称的“溶血”。如果红细胞每天死亡的数量远大于机体产生的数量,就是“溶血性贫血”。理化因素、感染等外在因素会引起溶血现象,溶血的内因主要是指红细胞的内在缺陷,如对于某些人来说,体内缺乏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食用蚕豆后会引起红细胞破裂,引发“蚕豆溶血”病。所幸大多数人G6PD储量丰富,不用因惧怕“蚕豆溶血”而拒绝蚕豆这种美味。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