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山东省部分名校2022年高三语文9月第一次联合学情检测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12-30
月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比于中国传统的思想,奥玛·珈音的许多表现都是“似曾相识”的。奥玛·珈音的诗意,使我想起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使我想起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从而联想到李白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所谓“淡漠的悲哀”,到底是有的。《鲁拜集》有另一方面对于我是新鲜的,这熟识与新颖的汇合就是《鲁拜集》吸引力的来源。我意识到新颖的方面,是一个数理学者的观点、信仰和感情。精通天文和数学的奥玛·珈音一定意识到,宇宙的规律可以探知,并可以用严密而美妙的数学方式表示出来。研究自然科学的人,都靠着一个不可少的信仰来鼓动及支持探索需要的苦功─宇宙的真理是简单而美妙的;更根本一层的规律,更显得简单而美妙。这个信仰有宗教的力量,因而有感情的成分。

从另一方面说,研究科学者也是人,也经历体味到人事的复杂、命运的渺茫和人生的脆弱。他最高的逻辑告诉他,不管他剥去了多少层宇宙的秘密,不管他能多精密地计算天体的运动,物体的性质,他永远不能了解自己,永远不能了解人生最关键的问题: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生死究竟是怎样的一回事?这些问题需要能满足心灵的答案,主观的答案。这是客观科学不可能供给的。一般人当然同样地有这些疑问,也同样地找不到答案。所不同的是,研究科学者知道数学在科学范围内的伟力。他有过求答成功的经验,因而树起一个比一般人较高的绳衡答案的标准。他深信宇宙是庄严,美妙,有一定法则的,但是人的死生问题是一扇永远打不开的门,这就是奥玛·珈音“淡漠的悲哀”的起源。

(摘编自黄克孙《鲁拜集·序》)

[注]奥玛·珈音,波斯著名诗人、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亦为《鲁拜集》的作者。

材料二:

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饮酒序》)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陶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在他以前,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等都着重于关乎国家政治的题材,陶渊明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

具体地说,陶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拟挽歌辞》(其三)便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

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

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是中肯之论。

(节选自《陶诗艺术及其渊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问题。

蜘蛛

陈然

我发现城市是由高度组成的。城市就是由高度组成的密林。它们笔直陡峭,像刀刃一样随时准备对我进行袭击。

来到省城后的第二天,我就受到了这种袭击。包工头把我们带到了七楼,说,今天,你们就从这里干起,一直干到十二层,你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我很高兴,等包工头一走,就急不可耐地奔向阳台。我还从未站在城市的肩上看一个城市,以前总是在它脚下看。忽然我觉得有种尖锐的东西向我刺来,紧接着眼前一黑,如果不是我及时抓住了阳台的扶沿,恐怕就摔下去了。我摸摸额角,并不觉得哪里不舒服,但睁开眼再往下看,晕眩又出现了。它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的飞出啄我的眼。以前在乡下,楼房最多不过三层,它袭击不了我。我甚至三楼都没有上过。而现在,我每天都在半空里,它随时可以狠狠啄我。一见它,我就恶心得要吐。那一刻,我恨不得揪住自己的脑袋往墙上猛撞。我几乎绝望了。试想,一个对高度如此排斥的人,怎么在城里奋斗呢?

但我向别人隐瞒了实情。我努力不去看楼下,这使我的姿势有些僵硬,当僵硬的姿势快要被某种必要的动作折断的时候,为了解救自己的身体,我只好故意从梯架摔到了阳台上。这不要紧。我揉揉摔疼的地方又爬了上去。我不能就这么被打倒。如果它是一种病,那我就做一个带病做事的人好了。再说,难道我不会制服它,把它治好么?对,我就是要制服它。

所以,当包工头问谁愿意去粉刷外墙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想,如果我能做好这件事,其他就不在话下了。刚来省城时,我还纳闷,心想几十层高的楼房,那些玻璃是怎么装上去的,外墙是怎么粉刷的?后来我看到几个人在为一幢大楼洗玻璃,看到他们腰间系着粗壮的绳子,整个人悬在半空中,我紧张得呼吸不出来,心想要是绳子突然断了怎么办?如果要上厕所怎么办?

包工头问我,你真的行吗?包工头的眼睛总是那么厉害,好像知道我隐藏了什么。但我还是坚决地点了点头说,行。

从乡下出来时,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赚很多钱,将来不说做大城市的人,至少也要做个县城里的人。现在做城里人不难,我已经在为做一个城里人暗暗准备了,比如早上我不买肉包子,中午吃快餐,我也不要肥肉。

我的身上绑着很多绳子,被放在屋顶的牵引机缓缓放了下去,从屋顶往下粉刷。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的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我闭着眼,奋力从那黑暗中挣脱出来,大口地呕吐着。包工头在上面喊,没事吧?我扶着墙,摆了摆手,朝上面大声喊道,没事!

返回楼顶或地面时,我赶紧去洗澡。我的裤子已经湿了好几次。

但我还是咬着牙对自己说,没事。

有一次,还真有只鸟撞到了我身上。一只好像在城市里迷了路的小鸟。它先在我手上撞了一下,接着在我肩膀上撞了一下。我腾出手把它捉住,放在我口袋里。只有口袋里,它才不会迷路。

在高空看城市,觉得城市是漂浮的。风一吹来,整个城市都在晃动。下面的人如果不把脸扬起来,是看不到我的存在的。有一次,我仿佛听到楼下有个小女孩在说,爸爸你看,上面那个人多像一只蜘蛛啊。爸爸为女儿的比喻能力而高兴,说,对,他就是一只蜘蛛。

这天,我大概停留在一幢大楼的十五层的地方,天色将晚,我正准备收工,忽然发现牵引机没了动静,紧接着楼下一片寂静。酒店里的灯光没有了,商场里的音响也没有了,像是一艘大船驶到了没有水的地方。没有了灯光和音响的映衬,城市的一切显得是那么粗糙和丑陋。很多人在叫,我也喊了起来。可我的声音没有人听到。这时,那只已经被我打败的鸟重新从什么地方扑了出来,它重新把我裹挟到它黑暗的翅膀里面。

第二天,我终于被人记起。包工头在下面气急败坏喊我的名字:你还活着吗?我被缓缓放下来了。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有人把绳子砍断。有人喊我的名字可我没有反应。过了好半天,我才动了一下,又动了一下,然后真的像一只蜘蛛那样慢慢爬了出来。

此后,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

(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

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 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造漆器,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

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