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区块链”,虚拟世界信用的守护之“链”
①今年6月,媒体披露了多起曾经发生的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件。针对这些发生在多年前的案例,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如果“区块链”技术应用早20年,还会出现这样的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件吗?这里说的“区块链”究竟是什么神奇的东西?它真的能杜绝冒名顶替之类的问题吗?
②“区块链”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个术语,近几年在国内的热度逐渐走高。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10月在P2P foundation网站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文中首次提出了chain of block的概念,汉语直接翻译为“区块链”。
③维基百科的解释,所谓“区块链”是指“借由密码学串接并保护内容的串连文字记录”。这里“串连文字记录”即数据“区块”,“串接”起来就成了所谓的“链”,也就是用密码学技术将数据区块按照时间序列叠加成的一个链式结构,通常又被称为分布式的加密账本。存储于其中的数据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且公开透明。
④在互联网中,“区块链”的数据库与传统数据库最大的一个区别就在于去中心化(即分布式)的存储方式。传统的数据记录有一个记账中心,如各大银行的数据记录在银行各自的数据库,第三方网络支付的数据也是记录在各大公司的数据库。“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方式就不存在这样的记账中心,而是每一个数据区块或者说节点上都同步记账。
⑤有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点,说是一个村从前有位德高望重的村长,大家把村里的账本放在他手里,由他记账。但这个账本可能因村长家失火被烧了,可能因进贼被偷了,还可能因村长本人挪用公款偷偷给改了,反正最终这个账本里的账变成了一笔糊涂账。然而,假如不止村长一个人记账,而是村民们人人记账,情况就不一样了,不管是村长的账本被毁了,还是别人或者村长自己改了账本,其他村民的账本上还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这里面,村长一人记账就是传统的中心化记账方式,而村民人人记账就相当于去中心化的记账方式。去中心化的记账方式是一种新型记账方式,由于集体参与而公开透明,全程留痕而可追溯,应用加密技术而确保安全,因此就能做到真正的无法隐匿,无法篡改,不易丢失。
⑥当今,人们生产生活越来越多依赖互联网,更多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活动需要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中进行。虚拟的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不少便捷,它的信用体系却相当脆弱。信用问题在真实可感的现实社会本来就是一个难题,而到了“虚无飘渺”的互联网世界,如何确保重要数据的真实、个体的诚信、互相的信任,自然更是一个难题。“区块链”技术无疑在脆弱的虚拟世界中增加了难以篡改的客观真实,赋能虚拟的数字世界有效延续和对接了真实世界的信用秩序。
⑦大多数人也许在“区块链”之前早已听说过比特币,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的首个应用场景。当然,“区块链”技术不仅能用于“挖矿”寻找比特币,而且在互联网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就像“互联网+”“大数据+”一样,关于“区块链”技术应用也产生了“区块链+”的概念,表明它将从更多方面更深层次进入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比如在物联网以及物流单据管理方面,通过“区块链”可以监控和追溯物品的生产、仓储、运送、到达等全过程,杜绝假冒伪劣商品,提高物流链管理的效率;在公益慈善事业方面,“区块链”上分布存储的数据的不可篡改性,非常适合用于社会公益经费物资的追踪监管。诸如此类,凡是在虚拟网络世界需要提供很强信任机制来加以保障的领域中,“区块链”都大有用武之地。
⑧“区块链”因创造信任而创造价值,互联网世界,哪里需要信用护航,哪里就会有“区块链”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