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区间/要素变化
1000m以下
1000~2000m
2000~3000m
3000~4000m
4000m以上
春季
平均气温(℃/10年)
0.615
0.643
0.560
0.425
0.378
雪雨比(/10年)
-0.011
-0.024
-0.076
-0.097
-0.295
秋季
0.353
0.360
0.422
0.448
0.580
-9×10-6
-0.002
-0.004
-0.007
-0.045
冬季
0.240
0.294
0.462
0.564
0.798
降雪量(mm/10年)
1.241
0.837
0.380
0.729
0.223
海拔/米
﹤3000
3000~4000
4000~5000
﹥5000
累积退缩率
2.35
3.06
3.40
3.42
材料一:我国首次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未来百年我国将继续变暖。
材料二: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两个重大决策。2021年,中国出台了碳达峰行动方案,启动了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2022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有序推进。
材料三:下图为北方15个省(区、市)2008年1月气温距平及采暖能耗变率图。
冰川是由常年积雪形成的,具有流动性。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即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冰川零平衡线是积累区与消融区的分界线。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世界上离大都市最近的冰川,被誉为“冰川活化石”。图1是新疆冰川分布及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位置示意图,图2为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三次运动形成的冰碛垄地貌,图3表示1960年~2010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零平衡线高度、冰川面积、气温及降水变化图。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引起多年冻土退化,热融湖群发育。热融湖是因热融作用引起的地表塌陷形成的凹坑集水而成。下图所示区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500m以上,地形略有起伏,低丘与洼地相间,年均降水量300m左右,盛行偏西风,冬春季节风力较强。甲湖为图示研究区面积最大的热融湖。
赛里木湖是新疆天山西北部面积最大的高山内流湖,湖泊位于山间封闭的盆地内部。受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因素的影响,1960-2018年赛里木湖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面积增加了8.99km2,增长率为0.05%。湖泊面积的变化反映了湖泊水量的收支状况。
湖冰冻融过程(开始结冰到完全冻结属于冻结过程;开始消融到完全消融属于消融过程)与气候和湖泊自身条件密切相关。图1显示了2017-2018年赛里木湖冻结与消融过程。图1左上的参数日期均采用儒略日(例如1月16日为年内第16d、2月1日为第32d)等等”。图2为位于赛里木湖畔的温泉气象站1980—2014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
山地苔原带的土壤表层温度受太阳辐射、地表状况等因素影响.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时间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分布在海拔2000~2550m之间,以时寒矮小灌木和苔鲜地衣为主;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草本植物不断入侵该区域导致其原有灌木逐渐萎缩退化;受其影响,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而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明显改变。下表为长白山西坡苦原带各月土壤表层温度的垂直变化率(海拔每升高100m土壤表层温度变化的度数)。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变化率(°C)
-2.6
-2.1
-1.4
-0.5
0.9
1.3
1.1
0.8
-0.7
-1
-1.7
淮河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是中国七大河之一,古称淮水,曾经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从公元1194年开始,历史上黄河多次夺淮入海,受其影响,淮河流域的地形和水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入海河道消失,下游成为“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地区。建国以来,通过一系列治理工程,淮河流域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下图为淮河流域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