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库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4.15 《无言之美》同步练习

日期: 2025-04-08 同步测试 来源:出卷网

基础知识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qiǎng)然     意(yùn)      (piāo)缈
B、(ài)暧        悲(jiā)      (liáo)寥
C、(yàn)语      (dì)下        含(xù)
D、 渊(mù)       (bì)如       (qǐng)刻
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迹象    缥缈无踪    逼真    瞬习万变
B、 不爽    铢两悉称    意诣    心旷神怡
C、 摄影    闲情逸致    鼓瑟    微妙微肖
D、 视域    轻描淡写    蛾眉    栩栩如生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
B、 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 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
D、 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文章,该详的地方要详,不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B、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这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把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愁”描摹得栩栩如生
C、 马岭河峡谷两岸峭崖对峙,河谷幽深,以雄、奇、险、秀而独具特色,幽深壮丽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D、 这两幅画倒是铢两悉称 , 很难分出谁优谁劣。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看着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刺痛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B、 从古希腊开始,英雄都是神祇和将军,而罗曼·罗兰却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
C、 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解决并提出了这个问题。
D、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提供了证据。
下面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山青水绿,树木葱葱,小小的房屋若隐若现,眼前的美景使我心旷神怡
B、 伫立海边,我不禁望洋兴叹:“多美的大海啊!浩渺阔大而又幽微蕴藉。”
C、 鲁迅笔下的人物,一个个刻画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D、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严肃认真,不能轻描淡写地走过场。
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用语浅白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
B、 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C、 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和杜甫“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都是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文中列举诗词中“言不尽意”的例子,意在说明文学作品的语言简单而含蓄,并不以尽量表现为可贵。

语言表达

阅读理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广安市启动了“书法进校园”活动,力争到2020年,创建100所“书法教育示范学校”。活动要求各小学和初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各中小学校要选配具有一定书法基础的在职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承担书法教学辅导工作。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将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2018年起,广安将于每年11月举行全市书法大赛。

(摘自《四川在线》)

【材料二】一项网络调查显示:71.4%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气质,72.5%的受访者曾经有拿字帖练字的经历,4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字拿不出手,74.7%的受访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写一手好字仍很重要。

(摘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书法是戴敏的第一项特长。她回忆,小学放暑假,天天呆在家里练字,开始也觉得苦,“但练着练着就练出感觉了,十分享受这过程”。戴敏练书法源于父亲一次不经意的鼓励,后来就渐渐爱上了书法,而老师也通常会在写得好的字上画圈,“每次看到自己字上的圈多了就会感到很开心”。对于依帆来说,少年时代的练字更多的是痛苦,“老师布置的练字作业每次都拖到暑假的最后一个星期”。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真正用笔写字的时候越来越少,“也就剩下在商场刷卡签名时会写写字了,我身边许多人都这么认为”。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材料四】网友冰水椰子:我是教语文的,又兼着书法课,常常觉得力不从心。好在一个学期上的书法课不多,几乎都用来上语文课了。

网友吞可吞:很喜欢书法教室和教室走廊陈列的名家作品。很羡慕写得一手好字的同学。但总是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上了初中,作业多了,就更没有时间练字了。

沙如(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到初中虽然学习压力加大了,但是练习书法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练书法,之后学习效率会更高。

(摘自互联网)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    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阅读《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