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10月第一次月考试卷

日期: 2025-04-13 月考试卷 来源:出卷网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晁福林认为:“在先秦时期,(他)对于宇宙本原及其运动规律的思考最为深刻,他对于以贵柔为核心的辩证法的阐述,开辟了我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新纪元。”材料中的“他”赞同(    )
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 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C、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 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
西汉初年,儒生陆贾总结秦朝灭亡以及先秦政治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作《新语)12篇,主张“行仁义,法先圣",同时强调人主必须无为,受到汉高祖刘邦极大赞赏。陆贾的思想(    )
A、 成为汉代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
B、 丰富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学说
C、 促使汉初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D、 为独尊儒术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西周人认为:人间只有天子有资格与上天沟通。但天子对上天的请求,不是天子一人的要求。这一观念(    )
A、 扩大了天人感应影响
B、 蕴涵了民本色彩
C、 削弱了家国一体体制
D、 限制了周王专制
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儒家看来,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下列各项中,最接近上述说法的是(    )
A、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C、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D、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马雷舍夫在《苏联国民经济平衡表》中统计了苏联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动状况,1928年占比54.5%,1932年占比70.7%,1937年占比77.4%。这种变动表明( )
A、 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就
B、 苏联经济政策急需调整
C、 苏联避免了经济危机影响
D、 农业资本投入不断减少
下表展示的是1928—1937年苏联民众的消费情况(图中数据为相对的消费指数),由此可知(    )

A、 新经济政策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B、 人口增长抵消了工业化成就
C、 五年计划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D、 斯大林模式以重工业为中心
1962年,苏共中央通过决议,把州和边疆区的党组织改组成两个独立的党委会,即“工业党”和“农业党”。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
A、   实现国家经济发展
B、 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
C、 增强地方自主意识
D、 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
下图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经济发展情况(年平均增长率,%)。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 产业结构失衡加剧
B、 农村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C、 经济改革带来混乱
D、 国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苏(俄)联在七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如图所示的几次较大规模的政策调整。这些政策(    )

A、 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B、 巩固了集体农庄的基础地位
C、 贯穿计划经济的理念
D、 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
下图为漫画《西方国家与全球化》,漫画中“西方国家”坐在火烫的凳子上冒汗。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

A、 全球化缩小了南北发展差距
B、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获益者
C、 全球化对西方国家造成冲击
D、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源于西方的快餐连锁店进入印度和日本以后,导致了当地传统食品也建立起自己的快餐分店。西方时装进入日本以后,日本传统服饰形成了自己的时装业,它有一套典型的日本式审美标准。上述现象说明(    )
A、 全球化趋势削弱了民族国家的特色
B、 东方各国本土文化被西方文明同化
C、 经济全球化导致各地文明产生冲突
D、 经济全球化可能导致本土文化复兴
读下图,图中的数据反映了(    )

A、 发展中国家关税收入减少
B、 国际贸易争端逐步升级
C、 发达国家关税收人增多
D、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材料题

全球贸易自由化是发展的方向,也是大势所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1825年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1846年废除《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

法国:拿破仑三世时期(1852年—1873年),全面、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口关税,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

德国:1834年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把4个邦国、2300万人口统一起来。随后德意志关税同盟不断扩大,到30年代末,有88%的德国人口生活在关税同盟国家之中。

英法:1860年签订《英法条约》,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进口关税,并降低葡萄酒的进口税;法国则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等产品的进口关税。

英普:规定两国船只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经济风暴的另一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到妨害国际关系的程度。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的自卫措施都采取了诸如较高的关税、更严格的进口限制、结算协定、货币管制条例和双边贸易协定之类的形式。这些措施必然引起各国间的经济摩擦和政治上的紧张关系。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关贸总协定框架下的历届多边贸易谈判简表

时间(年) 参加方数目 谈判重点 签订的双边协定数
第一轮 1947 23 关税 123
第二轮 1949 33 关税 147
第三轮 1951 39 关税 150
第四轮 1956 28 关税 59
第五轮 1960-1961 45 关税 90
第六轮 1964-1967 62 关税与反倾销措施 30300
第七轮 1973-1979 99 关税、非关税措施及“框架”协议 33000
第八轮 1986-1993 139 全面而广泛的贸易谈判 26400

——摘编自赵峰《世界贸易组织》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儒家重视人的价值,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自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可谓知矣。”孔子自己也坚守“不语怪、力、乱、神”,把人事放在首位。“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具有比较强烈的非宗教意识和倾向。孔子之后,儒家也基本上是反宗教、反出世的,儒家学者都十分强调人事。儒家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的经典,也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

——摘编自丁卯《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

材料二:我国古代、近代历史上,与王朝兴替伴生是孔子思想的“死”与“活”,是孔子的“死去”与“活来”。比如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彭富春教授在《死去的孔子与活着的孔子》一文中就指出:“通过对于孔子思想边界的区分,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孔子活着的思想,在一个无序的世界里建立秩序,在一个无爱的时代里宣扬仁爱;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他死去的思想,礼制束缚了个体的生长,仁爱限制了情感的丰富。”“一个死去的孔子只会讲《论语》中的话,一个活着的孔子则会说出我们时代的智慧箴言。”

材料三: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如图)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