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浙江省杭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11-16
期中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在中国的第三次跳跃中,随着乡村振兴,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国一大部分的农村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土地本位让位给商本位,“差序格局”也有了新的因素。中国传统社会中重视的是以父系血缘为主的关系社会,姻亲关系在传统社会伦理中并没有受到重视,正如谚语所说:“嫁出去的姑娘就像泼出去的水”,姻亲关系被看作是一切由姻缘与血缘关系联结起来,比较松散的一层较远的亲属关系。随着文字下乡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一系列的经济与政治改革削弱了传统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势力。现代社会,长辈与晚辈大多是分开住,女性的力量不亚于男性,这也促使了与丈人家庭交往关系加强,此外,姻亲之间直接挂钩的利益较少,所以姻亲互助模式在社会中大量出现。

随着经济利益的渗透,“差序格局”的边界再一次扩大,发展出拟似血缘的关系网络。简单来说,拟似血缘实际上就是:“感情+利益”的关系,以扩大经济利益中合作与共赢的范围和渠道。通过“认干亲”“拜把子”等行为将过去的业缘关系转化为非正式的血缘关系即拟似血缘,这种“差序格局”的关系网扩大意味着更浓重的“利益”色彩掺和其中。其主要表现在:首先,称呼上仍然用类似亲属称谓;其次,在单位或企业中的“裙带关系”;第三,在利益纠纷上采取“无讼”的方式。一旦成为“自家人”,上级与下级或平级之间的关系就亲近起来,各种事情便可以看人而定,各种利益也就“唾手可得”。

业缘关系是人们由职业或行业的活动需要而结成的人际关系。由于大机器生产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执行,基本温饱解决,农村出现多余劳动力,于是这些多余劳动力流向了城市,形成了一股潮流---“民工潮”。在城市发展好的老乡往往会带着刚来的老乡一起发展,形成“老乡带老乡”的场景,抑或是企业中高管帮亲戚“走后门”的裙带关系。但受传统的“差序格局”的影响,当矛盾发生在他们中间,只能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利益为尺度的情况下,这明显损害了其核心利益,于是为了避免矛盾发生,企业往往会回避其亲缘关系。表现为拒绝亲友来企业工作或是对到企业工作的亲友明确提出规章制度,实行非特殊主义的安排,团体格局渗入到了差序格局中。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所提到的“差序格局”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传统“差序格局”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逐渐消解,“差序格局”从农村迈向城市。尽管“利益”开始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尺度,但是无法改变“血浓于水”的思想。

(选自辛勇亨《浅析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II

黄莲圣母

冯骥才

①庚子闹义和团时,天津大乱。一群群打河北、山东来的义和团拥入天津,衣服上写着八卦字符,举着各自旗号,佩剑提刀,有的狂喊乱叫,有的阴沉着脸,叫人不寒而栗。入城后先立坛口,竖旗幡,挂红灯。城中百姓马上把大饼、馒头、大葱和香喷喷的油食送来。听说义和团马上就要和租界里的洋人大打一仗;马家口和老龙头那边已经有了火光,义和团正在那边烧洋人的“狗窝”。

②老城里人居十万,义和团一来至少二十万。这些年天津人和洋人打过不少仗,不管打赢打输,从不怵洋人。

③一天傍晚,城中各团都跑到城外,沿着运河两岸,人马整齐列出阵势,一片刀光剑影连同呼呼燃烧的火炬,倒映在河中。可这么大的场面居然听不到半点儿人声,静得出奇,也静得吓人。据说是黄莲圣母带领红灯照的船队由南边开来了,说到就到。

④这些天有关红灯照神兵天降的消息传遍津城。一样揭帖贴满了城里城外:“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踹开紫竹林,大刀砍洋人。”

⑤可是红灯照嘛样,谁也没见过。都说是些大姑娘小媳妇,穿一身红,个个貌美如天仙,手里握着灭洋人的法术。首领黄莲圣母美过天仙,好赛天后宫里的娘娘像;要说她武艺之强和法术之高,各团大师兄都差一大截。

眼瞧着,运河上真的来了一队大船,桅杆上挂满红灯,一直开到贾家胡同停住,红灯照们出舱登岸,个个红裤红袄,背插银刀,一手拿红折扇,一手提红灯笼

站在岸上的义和团一见红灯照,一齐单手竖立胸前,同时低下头来,不能瞪着眼瞧。黄莲母不出舱,不露面,各团大师兄全要进舱拜见。大师兄张德成、曹福田等站成竖排依次入舱,好像进庙拜佛

⑧这一来,就招得天津人对身世不明的黄莲圣母胡猜乱想。有人说她名叫林黑儿,自小从父学武,随父卖艺,父亲惹了洋人入狱死了,她怀恨报仇。也有人说她根本不是凡人,是王母娘娘附体,能降神火烧掉紫竹林。天津码头人杂嘴杂,有的说她是河东跳大神的巫婆,甚至说她是侯家后妓院里一个挺邪性的土娼。坏话一出来就会占上风。

⑨三天后一早,红灯照忽然全从舱里出来,在岸上列队。刹那间,三千红灯照背插钢刀站成一片,右手提灯,左手执扇。黄莲圣母仍然没露面,由一位头发梳成高髻的“三仙姑”引着排队入城。城中义和团早已分列街道两边,守护着红灯照。红灯照一进城门,便一齐跺脚。数千人跺脚响声震地,尘土遮天,气势压人。这便是红灯照出名的“踩城”;踩城就是压邪气,震洋人。⑩红灯照先在城里踩了一圈,然后来到教堂前。五百红灯照摆出一个阵势,突然一个四人抬的轿子出现,好赛由天而降,轿子直对教堂,敞开轿帘,瞧不到里边的人,可是人人都知道黄莲圣母就坐在轿子里。不知黄莲圣母在轿子里施了嘛法术,只见站在轿边的三仙姑跑到教堂门前,一脚踹开教堂门,回头大叫一声:“烧!”

⑪五百红灯照上去把手里的红灯一齐扔进去,登时教堂里边轰轰炸响,大火黑烟冲天而起。五百红灯照同时举起左手,朝着大火摇起了手里的小折扇。小扇如有神力,眼看着火势猛起,愈烧愈旺。在众人呐喊助威声中,顷刻教堂烧成了一个黑乎乎的废砖窑,然后稀里哗啦成了一片废墟。

⑫黄莲圣母大显神威的事,传到了总督裕禄的耳朵里。三天后裕禄把黄莲圣母和张德成等师兄请到了总督衙门,共议攻打紫竹林洋人的大事。至于裕禄与圣母怎么见的面,说了嘛话,谁也不知道。只是抬轿子的轿夫听到裕禄问圣母:“洋人会打进天津城吗?”圣母隔着轿帘只说了三个字:“不当紧。”这话好赛没说出嘛,可是细一琢磨,这话却是又大气,又有根儿,拿着天大的事不当事,叫裕禄心里有了底,喜笑颜开,当下送了圣母一大捆黄布做旗子。

⑬黄莲圣母回去就用这捆黄布做了一个特大的幡旗,上缝四个墨色大字:黄莲圣母。幡旗高挂在大船的桅杆上,两边再配上两串红灯笼,威风十足,入夜之后更加耀眼。天津百姓天天晚间跑到贾家胡同口对着这大船摆案烧香,拿她当神仙,求保平安。各种坏话全给一扫而空。

⑭红灯照每隔七天踩城一次,给自己壮势,给义和团师兄们壮威,也给城里百姓壮胆。每踩一次街,天津人觉得浑身的力气和精神都加了一倍。于是踩城改作每隔三天一次,后来干脆就一天一次了。

⑮打仗时,红灯照常常出征,飞天降火,火烧租界。这时候,关于黄莲圣母的说法又多又神,却一直也没人见到她的模样。想想看,一个女子,能带数千女兵,威镇津城,叫一品大臣也弯下腰来,还飞身杀洋人,刀枪中出生入死,能是凡人吗?

⑯庚子之战,义和团败了,红灯照大多不知去向。洋人们闯进天津城,见到穿红衣的女子就开枪,其实红衣女子未必都是红灯照。天津女子素来好穿红衣,这事后二十年,天津城里看不见穿红衣服的女子了。

⑰至于黄莲圣母的下落,据说洋人在三岔河口一带抓到了黄莲圣母和三仙姑,一度关在总督衙门的大牢里,洋人还给她俩拍了照片,后来被作为战利品押到西方展览。

⑱这说法天津人不认。他们说,照片上这两个被俘虏的女子,看上去是普通人家的妇女,肯定是洋人为了炫耀武力,瞎编的。连天津人都没一个见过黄莲圣母,洋人凭嘛说是?这只能说,洋人虽然打赢了,可心里还是怕咱的黄莲圣母。

(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7分)
文言文阅读

郑士利传

[明]方孝孺

郑士利,字好义,宁海人,尝为县诸生。洪武九年,天下考校钱谷、策书 , 空印事起,凡主印吏及署字有名者,皆逮系狱中。士利兄亦以河南时空印系狱中。天子方怒空印事,以为欺罔,守令署印者,皆欲置之死,佐贰以下一百,为军远方。丞相、大夫皆知空印者无它,罪可恕,莫敢谏。

士利独叹曰:“上不知,以为空印大罪,诚得人言之,上圣明,宁有不悟?”适星变求言, 士利曰可矣。既而读诏,有假公言私者罪之。士利曰:“吾所欲言者,为天子杀无罪。吾兄非主印者,固当出,需吾兄杖出乃言。言,吾死不恨。”其兄免死出,士利乃为书数千言,言数事,而于空印事最详。其意以为,诚欲深罪空印者,恐奸吏得挟空印纸为文移以虐民耳。臣以为文移必完印乃可。今考校策书合两缝印非一印一纸之比纵得之亦不足用况不可得乎?且钱谷之数,府必合于省,省必合于户部。其数诚不可悬断预决,必至户部而后定。省、府远者,去户部六七千里,近亦三四千里,待策书既成而后用印,则往来之难,非期年不可至。故必先用印而后书,此权宜之务,所从来远矣,何足深罪?且国家诸法,必先明示天下,而后罪犯法者,以其知其不可而故犯之也。自立国以至于今,未尝有空印之律,有司、丞相不知其罪。今一旦捕而诛之,则何以使受诛者甘心而无词乎?朝廷求贤士,得之甚难。位至于郡守者,皆数十年所成就。通达廉明之士,非如草菅然可刈而复生也。陛下奈何以不足罪之罪,而坏足用之材乎?

上览书大怒,诏丞相大夫杂问谁教若为,必有主谋者。士利笑曰:“顾吾书可用与否如何耳。且吾业既为国家言事,自分受祸,人谁为我谋乎?”辞卒不屈,然犹输作终身,而竟杀空印者。

(选自方孝孺《逊志斋集》,有删减)

[注]①钱谷:赋税。策书:官府文书。②空印事:旧例每年,各级官员进见户部,核对钱粮军需诸事,以道远,预持空印文书,遇部驳即改。朱元璋疑其中有奸诈,兴空印案。③文移:文书,公文。④杂问:犹会审。⑤输作:罚作劳役。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语言文字运用I

没有画面,只有声音,广播剧被称为“耳朵里的戏”,其特殊之处在于通过声音来塑造听觉形象。与有声书往往只有一个主要播讲人串联整个文本不同,       , 还有专门的演员负责旁白,以及编剧、导演甚至后期特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广播剧来说更是如此。富有质感的配音、渲染氛围的配乐、恰到好处的音效,使读者可以尽情想象,“脑补”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人物形象,从而获得审美上的满足。因此,相比于影视剧,一些广播剧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细腻,适合刻画人物心理,诠释影视剧里难以进行视觉化呈现的画面。正因此,剧作家曹禺曾评价优秀的广播剧能让人“听得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台词、音乐、音响效果融为一体,使人神往,耐人回味”

作为一种“伴随媒介”,广播剧的另一个优势在于解放了人们的双眼,适应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与有声读物一样,它具备适合多线程办事的优越性,听众可以一边听剧一边散步、运动或通勤、做家务等。而且与欣赏电影、戏剧不同,听广播剧既无需耗费大段时间,          听众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追剧。对于喜欢阅读、热爱观影但没时间的人来说,这不失为一种更便捷的替代性选择。况且像与《三体》《盗墓笔记》《甄嬛传》这些经典IP联动的广播剧,同样能让听友获得酣畅淋漓的艺术体验。有网友说:“一副耳机,就是一个世界。一部作品,就是一次疗愈。”对于不少爱好者而言,如果说短视频是让人眼花缭乱的万花筒,         

(节选自程红《诞生近百年的广播剧,何以重焕新生》)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