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合考试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09-21
期中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文化为何能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为中华民族走向未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这与中国历史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及其形成的独特优势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这种独特优势。

崇尚善治。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开展了丰富的政治实践,积累了深刻的治理经验。国家治理是中国人高度重视的经世之学,推行善治、“知人安民”则是一以贯之的政治追求。例如,强调正已修身、为政以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施行仁政、政得其民的思想,对改善百姓生活、恢复和发展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治理理念,至今仍能给人以智慧启迪。

以民为本。中国历史文化自古就高度重视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尚书》中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总体而言,儒家学说十分重视改善百姓的生活状况,强调人民满意与否直接关系到天下安危,主张“务令(百姓)家给人足,庶几教化可兴,此万世治平之基也”。可以说,以民为本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世代相传并历久弥新。

改革创新。将中国古代社会视为停滞、将中华传统文化视为守旧,是近代以来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偏见和曲解。事实上,改革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始终,创新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周易》中已有“变易”的思想。《汉书·礼乐志》载:“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近代以来,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变革更成为中国人的重要主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将中国人数千年的变革精神、创新激情升华为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

以文化人。中华民族自古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礼记·祭法》云:“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礼记·礼运》中所描述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等景象,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与建设确立了标杆,即道德高度发达、人民充分自律,这也成为后世统治者的共同政治理想。通过对百姓实施教化,进行道德培训和规范,以文化人、安社稷而定天下,是古代中国为政施治的基本途径。

协和万邦。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兼爱非攻”等理念,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在处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关系上,主张以“协和万邦”为交往原则,以“天下大同”为追求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鉴往知来。中国人自古就重视历史,善继善述。自先秦时期起,中国人就开创了记述、传承和借鉴历史的传统,《尚书》《左传》《国语》等经典文献中保存了大量历史叙事。以《史记》《汉书》为龙头的二十四史,比较完整地记述了古代中国盛衰隆替的轨迹。记述历史的目的是鉴古知今,用历史思维、历史智慧启迪未来。“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的历史名句,“述往事、思来者”的治史情怀,是中国古人重视历史、借鉴历史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人民具有鲜明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的充分体现。

上述这些方面,只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但足以体现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的历史文化,浩瀚而宽广、博大而精深,既铸就也展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价值和风范,是弥足珍贵、足以垂之久远的精神财富,是伟大中华民族拥有坚定自信的底气所在。

(摘编自高翔《中国历史文化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

材料二: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不仅是国家的政策目标和文化期待,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这与当下火爆“出圈”的国风文化浪潮息息相关。国风文化“火起来”,需要挖掘我国宝贵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它对于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国风文化是一种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彰显传统文化精神、体现中式审美特色、突出中华历史文化偏好的现代文化形式。国风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它通过新奇的创作手法和符号修辞策略,将音乐、服饰、造型、场景等传统民族文化符号与青年文化、流行文化符号进行提取、编织、组合,并以青年惯用的符号传播和互动模式,进行传统文化的再生产和广泛传播,成为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

国风文化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彰显,它的本质特征和优势就在于通过新奇思维和创意方式,激活、重述和再现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活起来”。同时我们应当明确,国风文化“火起来”的根本价值指向在于使传统文化“活起来”。

当下青年具有“爱表达”的特性,他们极具个性、参与性和时尚性,具有探索精神,乐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从而掀起国风热潮。而“国风热”的背后,是国风文化能够满足青年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慕、对中华民族基本精神的追逐和对社会正能量的追寻,能够实现青年对民族身份的自我呈现、对民族文化自信的热切表达、对民族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期许。

由此我们看到,传统文化“活起来”是国风文化“火起来”的必然趋势。国风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时尚化重构和生活化传承,实现了文化底蕴、现代思维和创意形式的统一,将发展文化产业与保护传统文化生态、促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形成了有机对接,这既为开拓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同时也借助前沿科技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寻得了时尚的传播介质,开辟了大众化叙事策略,创设了新的发展空间,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些都必将促进传统文化进一步“活起来”。

(摘编自人民网《创新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寒    夜[注]

巴金

将近两个月以后的一个夜晚,在山城里听说是因为修理锅炉全市停电。早晨下过一阵雨,下半天气候骤然转寒,冷风一阵一阵地吹过城市上空,赶走了摊头的顾客。电石灯的臭味随着风四处飘送,火光孤寂地打着寒战。

一辆人力车经过阴暗、寒冷、荒凉的市街,到了一所大楼的门前。从车上走下来一个装束入时的女人。她夹着手提包走进弹簧门去。她用手电光照路,走过了黑洞似的过道,上了二楼,又走上三楼。

在一间屋子的门前她站住了。她兴奋地敲着房门。

没有应声。她看见房内有亮,门上没有锁,心里想屋子里不会没有人,也许他们睡着了,她便用力再敲两下。

“哪个?”屋子里一个女人的声音问道。这个声音似乎是她熟习的,但是她又说不出是谁的声音来。“我,”她顺口答应了一个字。

门开了,射出一道微光。她瞥见方桌上燃着一支蜡烛。开门的也是一个女人,脸背着光,她认不清楚是谁的脸孔。

“找哪个?”开门人惊讶地问。

“请问汪家是不是住在这儿?”叩门人更惊讶地问。

“这儿没有姓汪的,”开门人回答。

“以前不是汪家住在这儿吗?明明是这一间屋,家具也是,”叩门人说,她的惊奇更大了。

“啊,你是汪太太!请进来坐!今天停电,我没有看清楚,”开门人笑着说,她闪开身子,把叩门人让了进去。

“方太太,你们不是在二楼住吗?几时搬上来的?”叩门人想起开门人原来是住在二楼的方太太,毕竟遇到了一个熟人,她稍微心安一点。房间里的陈设没有多大的改变,就是四壁白了许多,看起来顺眼些。

“就是这个月月半,”方太太回答。“汪太太,啊,我不晓得现在要怎样叫你才好,你不是在兰州吗?几时回来的?”

“今天刚到的,方太太,我还是从前那样,”树生红了脸说。接着她声音发颤地问:“方太太,他们搬到哪儿去了?我说文宣他们。”

“你说汪先生吗?你还不晓得?”方太太惊问道。

“我的确不晓得。我两个月没有接到他们的信了,”树生不安地说。

“汪先生不在了,”方太太低声说。

“他不在了?什么时候?”树生身子一动,变了脸色,惊叫道。

“就在上个月庆祝胜利那一天,”方太太说。树生的身子猛然抖了一下。“老太太带小少爷走了。我们这间房子就是老太太让给我们的,家具也是她让的,我们出了一点钱。”

树生好像让人迎头浇了一桶冷水似的,她全身发冷,脸色惨白。她呆了半天才吐出一句问话:“他们搬到哪儿去了?”她连忙伸手擦揉眼睛,一面把脸掉开。

“我也不晓得。”

“他葬在哪儿?我要去看他!”树生忘了一切地打岔道。她感到一阵剧烈的心痛,她后悔,她真想立刻就到他的墓地去。

“我不晓得,这儿的人都不晓得。棺材是大清早抬出去的。没有人跟去送葬。老太太也没有通知我们。不过汪先生公司里总有人晓得,”方太太好心地说,她很愿意给这位客人帮忙,可是自己也知道没有办法。

“我明天到公司去打听明白,”树生失望地说。她埋下头用手帕揩泪痕。她又问:“老太太他们哪天搬出去的?”

“我记得是十二。她头天搬走,我们第二天粉刷墙壁,第四天就搬进来。楼下那一间,我们先生拿来做会客、办公、讲生意用。啊,汪太太,还没有问你住在哪儿?”方太太关心地问。

“我暂时住在……朋友家里……我过几天就要回去,”树生迟疑地说。

“那么你还去不去找老太太他们?”方太太继续问道。

“方太太,我走了,你不要出来,”她大声说,便拿起手提包朝房门外走。

她刚走出大门,迎面一股寒风使她打了一个冷噤。“怎么才阳历十月底,夜里就这样冷!”她想道,她觉得身上那件秋大衣不够暖了。门前连一辆车子也看不见。她回头看了看大门和那盏闭着眼睛似的门灯,她轻轻叹了一口气。她不知道现在到什么地方去好。她心里空虚得很。她只想找个地方关上门大哭一场。但是没有办法。她只好慢慢地在人行道上走着。“我会有时间来决定的,”她终于这样对自己说。她走开了。她走得慢,然而脚步相当稳。只是走在这条阴暗的街上,她忽然起了一种奇怪的感觉,她不时掉头朝街的两旁看,她担心那些摇颤的电石灯光会被寒风吹灭。夜的确太冷了。她需要温暖。

1946年12月31日写完 重庆

【注释】曾树生因婆媳矛盾离开了家,抗战一胜利,她马上赶回来看望丈夫和儿子。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日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二世怒,作色。叔孙通前曰:“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复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国辏,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今捕论,何足忧。”二世喜曰:“善。”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言盗者皆罢之。乃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叔孙通已出宫,反舍,诸生曰:“先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也,我几不脱于虎口!”乃亡去,之薛,薛已降楚矣。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

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曰:“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何也?”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有删改)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