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库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日期: 2025-03-30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写在题后括号内)

一些西方历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维护正当贸易权利而战的,对于这种观点的正确评价是(    )

A、 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B、 指出了战争的实质
C、 揭示了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
D、 是一种尊重历史事实的评价
近代史上,南京和天津这两个城市分别是在哪两个不平等条约中被开放 为通商口岸的?(     )
A、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B、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D、 《天津条约》、《瑷珲条约》
清明节期间,广东某校组织全体党员到洪秀全纪念馆参观学习。洪秀全在历史上有浓厚的一笔是因为(  )
A、 领导虎门销烟
B、 领导第二次鸦片战争
C、 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D、 火烧圆明园
有人说:《天朝田亩制度》实际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公平的经济制度;也有人说:《天朝田亩制度》是近代民主革命中一个科学的政治纲领。你认为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它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经济基础上
B、 它与我国正在建立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
C、 它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生活理想
D、 只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它就会变为现实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的共同点的是(    )
A、 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 矛盾都指向北洋政府
C、 都由孙中山号召或领导
D、 都是武装斗争
如表是1917年~1921年《新青年》杂志发表文章的分类统计,这说明《新青年(   )

  主  题

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介绍西方习俗

    国家要闻

文章数量(篇)

        36

      5

        30

A、 重点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B、 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唯一刊物
C、 撰稿人都是宣传马克思主义者
D、 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某校准备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请你为他们设计一条适合的路线(    )
A、 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
B、 上海—瑞金—遵义—会宁
C、 上海—瑞金—遵义—吴起镇
D、 井冈山—瑞金—遵义—会宁
下图反映的是我国某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它主要表明 (   )

A、 封建传统等级观念已彻底废除
B、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 国民人格平等的观念逐渐形成
D、 新文化运动推动习俗改革
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歌曲中的历史。下列歌曲与史实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义勇军进行曲》——抗日救亡
B、 《卢沟桥歌》——国民大革命
C、 《十送红军》——红军长征
D、 《松花江上》——九一八事变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1937年在这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表明(   )
A、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 中华民族的全国性抗战从此开始
C、 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 红军长征取得胜利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评述不恰当的是(  )

A、 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
B、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C、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小题11分,第27小题14分,共25分。)

某校开展“找寻‘活着’的历史”的实践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到活动中来吧。

【第一组:探寻名人故居】近代史上的许多风云人物都在北京城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也留下了可供后人缅怀、凭吊的故居。下图分别为谭嗣同、梁启超、康有为在北京的故居。

【第二组:辛亥革命文物】每一件文物都是“活着”的历史,都在讲述着过去不为人知的往事。

【第三组:口述历史】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当事者,亦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通过对他们亲见亲历的口述史调查,不仅可以留下相关的珍贵资料,还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认识。阅读下列胡适的《胡适口述自传》节选材料。

材料:白话是活的语言,文言是半死的语言,我主张废除死的古典语文,改取活的语体语文,不但用这种老百姓的语言、街坊的语言作为教育工具,并且用它来做文学媒介的改革……凡文言文之所长,白话皆有之。而白话之所长,则文言文未必能及之。……文言的文字可读而听不懂;白话的文字既可读、可说又听得懂。凡演说、讲学、笔记,文言决不能应用。今日所需,乃是一种可读、可听、可歌、可讲、可记的言语。要读书不须口译,演说不须笔译;要施诸讲台舞台而皆可;诵之村妪妇孺皆可懂。不如此者,非活的言语也,决不能成吾国之国语也;半死的文字决不能产生第一流的文学也。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